为什么“隐形加班”成为白领标配?

如题所述

“84.7%的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隐形加班’成困扰”“‘工作量过大,不加班无法完成’‘发生突发紧急事件’成职场人加班主因”“16.1%的职场人所在企业已出台禁止加班规定”……近日,这份《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中披露的数据,又一次引发了打工人的共鸣。(工人日报)

无加班不职场,无论是强制加班、目标驱动式加班又或是“被自愿式加班”,似乎总有一款适合你。时至今日,“隐形加班”俨然已成白领标配。统计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者下班后仍关注工作相关信息”。这种随时在线、随时回复、随时响应的状态,让人太多职场中人身心俱疲。而习惯成自然,各种方式的“隐形加班”已然被视作了一种尽职规范和工作义务,若是不从,便是“不称职”了。

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移动办公随时随地可以实现。这种泛滥的、过界的“移动办公”,很大程度上被演绎成为了“灵活机动加班”。这一语境下的“加班”,未必有什么具体的工作成果或工作量体现,而更多是一种沟通、协调以及各种“献好”和“姿态表演”。对不少人而言,工作群里时刻在线,仅仅是为了“在线”,为的是让上司看见。

《报告》同时显示,职场人加班的原因众多,“工作量过大,不加班无法完成”(33.3%)、“发生突发紧急事件”(31.2%)为两大主因。另外,“职场内卷,迫于压力加班”(15.1%)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就如同其他人不下班自己就不敢下班一样,其他人随时“在线”自己“离线”就显得有些异类、有些懈怠了。就此而言,所谓“隐形加班”很大程度上都属于是一种“心源性病症”,心机满满、战战兢兢,那么也就只有比着赛着把自己投诸于这场无休无止的内耗之中了。

有一些“隐形加班”,很难简单理解为是职场的体系化盘剥结构,从本质上说,其实则是职场由来已久的依附文化的一种变体,职员主体性意识孱弱,对自身权利缺乏认知、对自我价值缺乏认同,唯有在上级的关注和认可中才可获得心安。打破这一怪象,无疑还是得强化规则秩序建设,给打工人以明确预期,以及实现预期的明确路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