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数形结合教学

如题所述

数学概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基本的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才可了解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模型和集合图形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及数量关系。小学生大多处在直观的认识阶段,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形象生动的图形结合起来,丰富小学生的感性认知途径,就可以帮助学生轻易理解数学概念的真正内容。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1、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
  “数”和“形”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两个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经常研究的对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借用直观形象的“形”来理解抽象难懂的“数”,运用细致的“数”来解释“形”的特征。将两者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相互配合。使得抽象难懂的概念与直观易懂的图形统一起来,从而轻松的解决数学问题。
  2、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2.1 建立模型,引入概念
  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引入数学概念时必须考虑到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引入概念时,需要先建立直观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其表象,进入深入了解概念的内涵。对于模型表象的建立,是学生通过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图形演示是建立模型的最常用也是最有用的方法。小学生尚处在简单的用形象思维考虑问题的阶段,在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时,需要借助于丰富而形象的感性材料。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展现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图形之间的相似之处,用最具有表现力的图形将难懂概念的本质演示出来。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将对所学的数学概念轻松掌握,并记忆深刻。
  在倍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很难理解倍数的概念。如何将倍数的概念最为简单明了的教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完全掌握呢?图形演示绝对是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教学时可将2个三角形看成一份,在下面在摆出4个正方形,分成两份。教授学生们观察三角形有1个2,正方形中有2个2,以2个为一份,就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正方形的个数是三角形的2倍。在这简单的图形演示中,学生从最简单的“个数”“份数”,再引出“倍数”,过渡自然,不会显得很突兀和难以理解,从而轻松掌握“倍数”概念的本质。
  在利用直观的图形建立模型以助理解时需注意分寸,不要为增强图形对学生的刺激效果,而在图形演示上下太多功夫,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图形上去,失去理解概念的兴致。图形演示只是手段,是为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概念的本质,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其本身需简洁明了。
  2.2 步步递进,分析形成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在教学时仅借助一个图形是不够的,需在图形的基础上提出逐步深入的问题,诱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亲自经历从对概念的直观感知到深刻理解的过程。学生不仅要能理解概念,还要能运用。故在引入概念时,需对学生理解的图形表象进一步递进,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增强问题的形象性,拓展问题的深度,以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中学生需回忆概念引入的过程,观察和分析抽象概念如何变得形象,从而形成对新概念的掌握。
  在概念抽象且难以理解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形象的物体设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如在对于“体积”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橡皮与粉笔盒,问哪个物体更大,让学生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然后可在烧杯内盛水,并放入小石块,让学生观察烧杯内水位的变化,并询问:水位为什么会上升?上升了多少?学生可以从水位上升中明白物体所占的空间体积大小就是“体积”。水位上升的多少就是小石块在水中占有的体积。通过深入讨论,学生就能轻易到“体积”就是物体所占有的空间体积大小。学生不仅因趣味实验而理解了“体积”的概念,还对次产生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在以后更熟练的应用此概念。
  在进行实物建立概念模型,设置情境时,教师需特别注意层层递进,注意概念与图形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用问题去诱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在学生形成对概念的表象认识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得学生在整个概念学习过程中能步步递进,了解整个过程的形成情况,完成对概念的理解过程。
  2.3 动手作图,理解本质
  小学生难以运用生活经验将实际遇到的问题转移在数学问题上,从而形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工具动手作图,以帮助理解概念的本质。通过作图观察,学生可建立属于自己的概念表象,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考、分析概括等能力。
  在三角形的教学中,学生就很难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