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取春秋战国“士”的资料(不少于三个)将其实力概括摘录,并简单评价其值得赞扬之处!谢谢了!!

如题所述

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地位与身份,是最底层的贵族,最高者是周天子,其次是诸侯,而后是大夫,其次才是士,比士身份还低的是庶人和奴隶。大夫的长子继承家业,其他的儿子则从小学习各式各样的才能,而后依靠这些才能为本家族或者其他大夫或者更高的诸侯服务,简单来说,他们没有资产,只有才能,有文士,武士,谋士等,比如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就是典型的士的形象。庶人—士—大夫—诸侯—三公—天子
贵族的支庶无疑仍是士的一个重要来源。纵横巨子张仪即是出身于“魏氏余子”
士的另一个来源就是通过举荐或读书等途径,从下面升上来
所以,士成为社会阶层中上与下的交会和孳生阶层。上下的对流量越大,士的队伍就越大。战国时期,上下的对流量比较大,因此士的队伍发展迅速。另外,士的发展与官僚队伍的发展成正比。士是官僚的候补者,官僚队伍的扩大,势必引起士队伍的扩大。战国时期是官僚制度普遍推行时期,它是推动士队伍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
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武士,文士和低级官吏以及其他。
低级官吏:有些低级官吏称之为"士"。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司法官的属吏称"士",士师"为高级司法官第二种是指基层临民的官吏。
还有一些难于归类的。如"勇士"、"国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车士"、"都士"等。通过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到士成份之复杂和在社会上分布面之广,这说明士是社会中最活跃的一个阶层。
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家业当大夫,其余儿子只能当士。士没有收入来源,所以必须为其他贵族服务来谋生。写文的叫文士,会武的叫武士,出谋的叫谋士、打仗的叫战士等等
秦汉以后喜欢把平民分为士农工商四部分,即士由周时的最低级贵族降为最高级的平民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3
李牧——赵国末期一个普通将领,镇守河套一带,以赵国八分之一(6万左右)兵力,全歼匈奴10万,保华夏50年不受匈奴侵袭。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40万兵力,李牧临危受命,率兵抵抗秦兵乘胜追击,秦不能跨雷池一步。然因屡屡违抗赵王命令,被赵王赐死,赵随之亡。

白起——秦大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率大军全歼赵军40万,为秦统一中国,扫除了障碍。因功高震主,被秦王赐死。

赵括——弱冠之年,受赵王命,替代老将廉颇,率40万大军对抗白起,因草率出击,中伏,全军皆没,赵括本身突围不成,中乱箭身亡。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意料之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