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一些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以及答案

必须是一篇文言文,下面直接就是答案,例如: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一,l.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然后一篇文言文附上答案 越多越好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原文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 "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诚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原文 9.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以何为丞相( )(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原文 10.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 2.项王则夜起( )

3.自为诗曰( ) 4.莫能仰视( )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3.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4.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5千里之马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 "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 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7.齐欲伐魏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 "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 不过,也危险了!"

一,1.确实 2.尽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二,危险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四,对比

9.沛公至咸阳

刘邦攻破咸阳后,手下的一些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的国库,把里面的金帛财物都分了,而萧何唯独先进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图籍都收藏起来.后来,刘邦成为汉中王,任用萧何做丞相.项羽和众诸侯们到了咸阳,烧杀抢掠一番离去.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贫苦,都因为萧何完备地得到了秦的图籍.

一,1.跑 2.用 做 3.……的原因

二,汉王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的图籍.

三,萧何月下追韩信

10.四面楚歌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帐中饮酒.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侍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常常骑它.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一,1.和 几 2.就 3.自己,亲自 4.没有人

二,1.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 2.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三,乌江.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惋惜 不可沽名学霸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14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 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 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 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 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 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2、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答案
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原文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 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 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四, 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千里之马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 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3、苟无岁( )
二,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 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原文 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 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 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齐欲伐魏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原文 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 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 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 “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 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 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 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我诚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答案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 不过,也危险了!”
一,1、确实 2、尽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二,危险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四、对比

原文 9、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 “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以何为丞相( )(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答案
沛公至咸阳
刘邦攻破咸阳后,手下的一些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的国库,把里面的金帛财物都分了,而萧何唯独先进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图籍都收藏起来。后来,刘邦成为汉中王,任用萧何做丞相。项羽和众诸侯们到了咸阳,烧杀抢掠一番离去。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 百姓的贫苦,都因为萧何完备地得到了秦的图籍。
一,1、跑 2、用 做 3、……的原因
二,汉王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的图籍。
三,萧何月下追韩信

原文 10、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 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 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 2、项王则夜起( ) 3、自为诗曰( ) 4、莫能仰视( )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 死 亦 为 鬼 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 达 对 项 王 的 _______________ 之情; 毛也写过一首诗, 其中有: 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面楚歌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 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帐中饮酒。 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侍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常常骑它。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一,1、和 几 2、就 3、自己,亲自 4、没有人
二,1、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
2、 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三,乌江。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惋惜 不可沽名学霸王

原文 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 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孙叔敖蹴(c )然易容曰( ) ( ) 2、仆闻之( ) 3、小子不敏( ) 4、官大者,主恶(w )之( )
二,翻译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 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一,1、吃惊 改变脸色 2、我,谦词 3、聪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厌恶他
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
3、 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原文 12、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 ”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 ng):愚。败:祸乱,祸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
答案
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一,1、跟随 2、回头 3、贪图 4、远离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
2、 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三,君子 小人

原文 13、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 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 ~555 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 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 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饰( )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教子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 缺乏教养,他若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 待学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一,l、品性 2、超过 3、稍微 4、掩饰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业。 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三,方式 结果 对比 四,孟母三迁;伤仲永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