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

如题所述

语文教材对鲁迅的淡化,让一些人如丧考妣,让另一些人怒火中烧。这不仅因为,鲁迅已经锲入了我们的记忆,更是因为,在我们怀旧的眼中,鲁迅支撑了教科书的风骨,抽去了鲁迅,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也许还有一个隐晦的原由:我们对教科书的不满,对教育体制的不满,急需一个发泄口,再也没有哪个作家的退出,能像俨然批判精神的代言人的鲁迅这样,激起批判的雷鸣。

如此,鲁迅就被放大了,借用蔡朝阳的说法,“被过度诠释”,其实自鲁迅死后,自他的棺木之上覆盖了“民族魂”的红色旗帜之后,他便无力抗拒被劫持的命运。对此,他横站的灵魂只能冷笑。

我们不妨退一步思量,鲁迅淡出语文教材,究竟改变了什么?问了三五个在中小学教语文的朋友,答案几乎如出一辙:对比今昔的课文,除了少一些生僻的字词与拗口的语句,一切如故。

这才是问题所在:当语文教学陷入模式化,课堂就像一个模具,无论你投入的石头如何棱角分明,吐出的鸡蛋都是一样圆滑。所以,鲁迅的文章也好,金庸、史铁生的文章也罢,经过教科书、老师、学生三道关卡的过滤与凌迟,从千般面目,化作同一尊呆板的泥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