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组织结构的改革案例

如题所述

案例如下:
1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案例1 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
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原名为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是国家计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全国小轿车经营单位,它主要承担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桑塔纳的国内总经销.
随着上海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已从原来的只从事单纯的供销专业公司,逐渐转向为一个集整车销售、配件经营、储运分流、材料供应、组织串换、采购协调、库存管理、财务核算以及汽车租赁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资流通公司的方向发展.该公司在1992和1993年的销售额均居全国物资流通企业的百强之首.仅在1993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就达134.9亿元,实现利润6.25亿元,上交营业税1.03亿元.1994年,该公司以汽车大市场为活动舞台,发展桑塔纳小轿车大流通,在全国主要的中心城市中相继建立了20多个合资、独资的销售分公司,与全国400多家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和分布合理的销售大网络.与此同时,公司在储运分流上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逐渐建立了一个布局合理而高效的以滚装船、火车专列和公路大型驳运车等先进运输和中转分流机制;在管理上,公司致力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已采用美国著名的IBM公司的AS/400系列小型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与上级公司和全国各分销公司联网,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现代信息网络化的管理.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的高层领导已逐渐意识到,原来的组织机构暴露了许多弊端与不足,如不对原来的组织机构进行变革,则必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有效运转和进一步发展.为此,公司领导组织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根据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研讨公司组织机构的变革与创新问题.
一、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
经过分析,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管理人员以及专家们一致认为,基于下面三个主要原因,必须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与创新.
(一) 公司的目标有了变化
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原是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性质比较单一,仅负责总公司系统内的材料采购和产
2
品销售.但自从成为桑塔纳销售的全国总经销后,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已大大地扩大了,仅桑塔纳整车的销售业务量就大大增加,在1995年要实现销售桑塔纳整车15万辆,1997年要达到30万辆;除此之外,还要经销国内外各种型号的小轿车,公司在浦东新建立的一个小分公司还被指定为“走私罚没车”的专门经销点;另外公司还要经销数以万计的轿车零部件,以及管理与销售相匹配的储运仓库、全国储运系统和运输体系等等.公司已由原来经营单一的供销公司变为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集整车和零部件销售和储运为一体的企业公司.原来的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改名为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这一名称的改变,不仅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深刻地反映出该公司目标的变化和业务扩大的真实内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18
李伟是X制药企业的老总,这些天来他一直被公司的销售发展问题困绕。刚才他主持召开了一个会议,营销部的经理们各抒己见,提了很多建议和想法。看来他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伟长长的吐了一口气。他对自己的部下感到满意,
李伟在医药行业滚爬打磨几十年,从普通的销售做起,到现在担任这家中型制药企业的老总,他的能力和魄力在业界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也赢得了不少忠实的追随者。自从他开始组建这家企业,不到6年时间,公司的销售总额就已突破4个亿,实现利润5000多万,发展的速度是超常规的。可是,繁荣的背后潜伏着危机。李伟点燃一支烟,今后的路该怎样走呢?
这些年来,X公司的发展也并非一凡风顺。1998年公司的产品刚投放市场时,采取快速渗透战略,强调以学术推广、终端促销、创建品牌效应来带动产品销售,这也是当时国外大药厂普遍采取的方式。为此,公司组建了地区型的销售组织,全国分为8个区共34个办事处,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味道,在业界引起一番轰动。但是,公司股东们对X公司的业绩却极为不满。他们认为公司市场开发速度太慢,销售费用太大,财务亏损严重。迫于公司股东的压力,以及结合国内药品销售的特色,公司在经过多方论证后从 2000年开始转变营销体制,采用底价承包制。取消了区域经理,各办事处经理直接与公司发生关系,以底价从公司拿货,全权负责当地的销售。
这种销售体制打破了以往吃大锅饭的局面,体现了能者多得,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公司和销售人员的双赢。公司各种产品的销量迅速增长,以往令人头痛的回款问题大大减轻。从2000年到去年年底,公司的销售额连续翻番,截至去年年底,公司销售总额达4个亿,利润5000万。
但是公司目标绝不只是这4个亿。今年年初的股东大会上提出的下一个5年计划是销售额突破10个亿,成为国内销售额排名前30位的制药企业。
难哪!李伟掐灭烟头,拿起桌上的销售分析报告。刚才会议上销售总经理王强把上季度的销售报表做了详细分析,最近大部分地区的销量增长均呈下降趋势,有几个品种的销售与去年同期持平,公司寄与厚望的新产品A的销售也极为不理想,只有4个办事处有少量出货。
“我认为我们的价格缺乏竞争优势。”王强首先发言:“现在各地都在招标,争取中标已成为药品在各地医院存续的关键,也成为开发新医院的主要方式。而我公司的产品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在报价上过高,所以中标率低,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考虑一下各产品的投标指导价。”
“还有,”销售副总赵宏鸣补充道:“低价的产品在招商中也占有巨大优势。现在广州、武汉、北京等几个办事处经理反应Y公司的产品招商价格比我们低5个百分点。” 市场部总监张宁的发言也值得深思。随着底价承包制的实施,市场部费用骤减,市场部职能日益缩小,基本退缩成医学部的功能,有着国外大企业从业背景的张宁一直以来都觉得气闷。“我认为要想成为国内一流企业,创品牌、树立企业形象是十分重要的,这几年我们实行底价承包制,在公司原始积累阶段这种体制无疑是有效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公司创建和维护品牌形象。
“我同意张总监的说法。”营销管理部陈经理说:‘底价承包制导致销售人员相对分散,各自为政,只注重自身利益,给企业落实营销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阻力,不利于企业整体营销运作。”陈经理还列举了一些例子。
“我认为,我们的销售网络主要集中在医院,零售市场开发不够,如果加强在这方面的重视,销量增长的潜力巨大。”市场部产品经理张丽最后发言:“另外,我们目前在全国主要城市共设有34个办事处,销售人员共160人,如此人力远不足以覆盖整个大陆,因此,有待开发的市场空白点很多,这也是销量增长的来源。
„„。
李伟仔细考虑着这些经理们的意见,每个人说得似乎都有道理,看来最为关键的问题要首先解决,即:从整个公司角度来看,底价承包制是否是一个很好的体制?
底价承包制的一些弊端他早就清楚,而且无论怎样加强管理,仍然无法克服底价承包制所有的弊端。那么,今后公司是继续沿用这一方式还是重新回到学术推广的老路上?
事实上,在中国目前这样一个医药环境中,单一体制已无法适应公司发展的需求。对,应该是“多种体制并存,相互补充,扬长避短”。
李伟的思路明晰起来。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新的营销组织结构。他的基本想法如下:
把原销售总公司分为2个公司,即药品公司和新药公司。药品公司经营公司现有品种以及陆续上市的一些普药,仍以底价承包方式给办事处。同时,对于办事处无法覆盖的区域,由药品公司总部派人去设联络处或招商,弥补公司经营空白点。新药公司经营公司将来上市的新药,以学术推广方式为主,招商为辅,在各主要城市设办事处,高薪招聘优秀销售人员,承担树立企业形象和创建产品品牌的任务。待产品较为成熟后,转给药品公司,利用其网络迅速向全国范围渗透。
李伟兴奋地那起电话,看来今天晚上又要开通宵会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