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就是劳务外包,让我想不通的是我们工资本来就不高,还要被劳务派遣这一层剥削。我们现在找工作被劳务派遣忽悠来忽悠去的,我觉得我就像个商品在摆着那里,我人权何在?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人才的竞争、开发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传统用工形式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对用工单位的束缚成为经济发展的滞后力量,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用工制度,是在必行。
  劳动力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成为用工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劳务派遣”这一新兴服务企业顺应了用工制度改革的需要,方兴未艾。得到了企业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尝到了纷繁人事管理与单纯生产经营决策剥离的甜头,可以一门心思的研究企业的经营发展方略了。

  走劳务派遣之路,完善劳动力社会化管理机制,把劳务派遣机构变成“人力资源的蓄水池”。择业,用工双向流动,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突出的就业矛盾,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摆脱过去那种因“大而全,小而全”造成的企业经营者“吃、喝、拉、撒”都要管的“小社会”模式。让企业领导者真正站在经济发展的前沿,运筹帷幄,静心思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宏韬伟略。提升经济发展的成本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劳务派遣带给与我们最大的认识冲击在于“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化”。
  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化过程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人们不易察觉的速度快速繁衍着:其一,国有企业大量下岗,使原来的国有企业正式员工成为下岗工人,国有企业保留员工身份但没有事实劳动过程,通过劳动关系虚拟化,使下岗职工脱离了国有企业;其二,是让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打破了城乡对立格局,大量的临时劳动关系出现,劳动关系临时化;其三,是让外国投资者先以办事处的方式进入中国考察,进而正式投资,外国办事处只能使用中国人,但其不是该企业雇员,劳动关系异化。
  在这三种形式下,劳动关系都出现了“主体的异化”或“主体瑕疵”的问题。在异化与瑕疵中,是“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创造性地填补了需求的空缺。可以说“劳务派遣”是对“标准劳动关系”这一传统思维模式的最完美的创新!也许是我们对创新的不完全的理解,致使劳务派遣地位的尴尬。
  但是在这尴尬之后,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它的积极作用,我理解为四赢:
  一是政府赢:解决政府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习惯谈“同工同酬”但我们的政府当务之急是就业问题,而不是同工同酬。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
  二是社会赢: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所谓现代服务业应该是现代大生产环境共生的服务产业,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
  社会化分工的结果。必然促进产业的升级和社会的进步。
  三是企业赢: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需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对于相对事务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基本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分包出去。这也是社会分工的选择。“选择了慧博派遣,就选择了竞争力”。
  四是劳动者赢: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提升和维权保护。

  综合以上的利大于弊,所以中国出现劳务派遣也就大势所趋.追问

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劳动者不就是一个商品了吗?能把人当商品这也算社会的进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