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分!!!五个哲学辨析题,老师说很简单的,可惜我不会~只好可惜了这200分了~

200分!!!五个哲学辨析题,老师说很简单的,可惜我不会~只好可惜了这200分了~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老师的要求:
辨析题,明确回答对错;无论对错说明理由,错的改正.

我的一点要求:
发我邮箱里(一来可能很多一起上课的同学会上网搜索到这个答案,大家回答的一样的话不好,二来老师也可能会看到).15之后我会以感谢或评价的形式把采纳的回答大致写出来,所以也不算违反规则.给我发了邮件的朋友请在下面留个记号以便采纳,随便写"发你邮箱里了"就可以了.来信主题格式:"您的百度帐户+关于哲学辨析题".

本人邮箱地址请看本人资料,这里就不写出来了.

还有,4月25号之后(含25号),也就是下礼拜三之后,就不要发给我了,因为我们是那天的课,上课的时候交的.

谢谢啊!
本人大学二年纪~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2意识,它是哲学、心理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究竟
什么是意识,不仅它本身是一个一时难于说清楚的复杂问题,而且从古至今人们对
它的理解也很不一致,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称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
“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
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
心理学研究意识问题与哲学研究意识问题有一致之处,但又有所区别。从一致
处来说:二者研究的都是意识问题,而且科学心理学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接受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从区别来说: 哲学研究的是作为名词使用的“意识”,即与
“物质”相对立的意识,是总体研究人的意识,其基本问题是意识对存在的关系问
题,即指个人意识,也指社会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意识”,即
指“意识到”的活动、认识活动,是较为具体地研究人的个体意识,研究它的实质、
发生和发展、结构和功能等,虽然在心理学的一些学科(例如社会心理学)中也不
免会较多地涉及社会意识问题,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毕竟是
个体意识。
因此,在心理学中,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 笔者曾撰文(《意识问题杂谈》,载《心理学探新》,1982年第4期)谈到:作
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
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人类以共同劳动等实践
活动为基础结成的社会中同语言一起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
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而实现的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
性等特点;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它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它不仅是
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这后一句话反映了个体意识
与社会意识的必然联系性。1992年,笔者在《论消费者的意识》(该长篇论文提交
湖北省心理学会学术年会交流,后经删节为《消费者的意识与消费类型》一文,载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3年第3期)一文中再次写到意识:“从广义方面来理
解,‘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活动的结果,用作名词,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
哲学中常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意识’是精神的东西,所以,‘意识’与‘心
理’是相通的,但二者内涵不完全相同”;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人的
认识活动,用作动词,如‘意识到’,所谓‘意识到’也就是‘认识到’,心理学
中所说的意识,就是指的‘意识到’,即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认识形式,是一
种反映形式。……在医学上,意识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
医学上,意识是指病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清晰程度和清晰范围”。因此,“‘意识’
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包括对环境和人自身的识别能力以及其清晰的程度。
正常人在清醒的时候,意识是明晰的,神志清楚,能正确地识别和理解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以及自己的经济收入和消费状况,能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包括周围他人
消费情况对自己的影响作用)作出相应的、合适的、有目的的、能动的反映和反应。

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有意识。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两句分开看都是对的,错的是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只统一于物质。中学数学问题,物质是存在的,但存在的东西不只是物质。所以是错的。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错的 别人的意识实际上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就像我们的心脏是跳动的,但 你不能说这种跳动是物质的。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错的 混淆概念 房子是物质运动后的的一种状态,我们因此而为它命名,但实际上它没有性质上的改变。物质是一直存在的。意识说白了只是物质运动的产物。2、3两题一个意思。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不好说 自然立法是指什么?自然的法则吗?固有的定律?人的理性又指什么?我觉得是人们能够对现有的状态进行清晰的逻辑的判断,这种过程是理性,和结果没有关系。如果按以上理解的话,这句话是错的。两者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的理性可以符合自然立法也可以没有关系。人的理性是一种意识过程,是一种思想状态。可以这样理解:理性是指要这样做了就是理性,而自然立法则是必须这样做才符合。一个是概念原则,一个是具体标准。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错看你对同一条河流的定义。放到哲学上来说,它是在强调物质的运动。你们老师竟然把这个拿出来,没创意!

哲学是一种思辨,哪那么多对错。看看哲学发展史吧。今天的真理也许就是明天的谬误。哲学的精髓在于思考本身,学那么些概念定理只是为了帮助思考。千万别本末倒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2
看得出,你们老师出的这些题目是十分专业的,可见大学老师还是有水平的。因此,估计高中老师与学生的答案不可能满足你们老师的要求。为了专业起见,我不仅给出答案,还把这些辨析题的基本判据都在括号中写出来,以便你可以查原著。(由于大家都把答案写在这里,而你又没有留电子邮箱,我也只有写在这里了。)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一书中明确)指出,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有人认为后一句话也是正确的,这无疑是错误的。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错误。列宁在明确指出(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到处都在引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别人的意识对于我来说虽然是“客观存在”,但不是“客观实在”,因而别人的意识绝对不是物质。别人的意识作为精神存在,是我所不能直接改变的,因而具有客观性。但是上面一个辨析题已经讲了,精神也是存在,存在与物质不是一个等同的范畴。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错误。毛泽东指出(在《实践论》一文中,):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首先,人在实践中获得对于对象即物质世界的认识,然后再把这种认识的结果用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改造对象世界,并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获得更高的理论认识……如此不断反复,呈螺旋形上升的过程。但是,从总过程来看,肯定是实践在先,实践使对象的内容暴露出来,才形成认识。这个命题认为先有设计图纸,后有建筑,其实是把这个总的认识过程截断了,它没有看到,任何人提出设计图纸,都需要先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能,才是可行的。然后,任何设计也要参考以前的现实的建筑物,否则设计也出不来。这些说明,设计总是要以一定物质基础为前提,所以仍然是物质在先。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错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命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经典命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肯定是错误的。)这里所讲的“法”(在英文中其实就是“rule”,即规律)其实指的是自然规律,物质世界是按规律运动的,这种规律是客观的,不以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为转移。人只能够认识与利用规律,但绝对不能够改变规律。但是,规律作为支配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则,又是不可直接反映的,需要人通过感性认识把握一定的现象,再运用理性思考来分析、总结这些现象,从而由现象进入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获得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些分析方法来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但是,理性在这种认识中只是反映了客观规律,而不是创造客观规律,因而不是“为自然立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正确。(请注意: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一个著名命题,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当然,作为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朴素的。)这个命题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不息的。河水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我们刚才踏进这条河流,但等一下再踏进去,原来的河水已经流走了,我们踏的(即接触的)是另外一些河水,因而河流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河流了。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但是要注意: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正因为如此,人才能够有一次踏进一条河流,如果取消这种静止,人就连一次也不能踏进一条河流。这其实就是赫拉克利特一个学生的观点。被认为是诡辩。)

当然,以上的判断都是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回答的。如果仅仅作为哲学上的探讨,则可以自由发挥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2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第3个回答  2007-04-30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对,物质先于意识存在,世界是物质的所以统一于存在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意识来源于物质,任何人的意识都是主观想象,真对于谁都是意识的.是一种主观的能动行为.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建筑设计图是通过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构思的,也就是它来源于物质,由于其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对物质有反作用,所以意识是伴随物质而来的.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人的理性属于意识范畴,所以必须服从自然立法.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中存在静止,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河水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因此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哲学问题问的很好!
第4个回答  2007-04-21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高中政治老师,这些对我来说小kiss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两句分开看都是对的,错的是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只统一于物质。中学数学问题,物质是存在的,但存在的东西不只是物质。所以是错的。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错的 别人的意识实际上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就像我们的心脏是跳动的,但 你不能说这种跳动是物质的。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错的 混淆概念 房子是物质运动后的的一种状态,我们因此而为它命名,但实际上它没有性质上的改变。物质是一直存在的。意识说白了只是物质运动的产物。2、3两题一个意思。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不好说 自然立法是指什么?自然的法则吗?固有的定律?人的理性又指什么?我觉得是人们能够对现有的状态进行清晰的逻辑的判断,这种过程是理性,和结果没有关系。如果按以上理解的话,这句话是错的。两者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的理性可以符合自然立法也可以没有关系。人的理性是一种意识过程,是一种思想状态。可以这样理解:理性是指要这样做了就是理性,而自然立法则是必须这样做才符合。一个是概念原则,一个是具体标准。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错看你对同一条河流的定义。放到哲学上来说,它是在强调物质的运动。你们老师竟然把这个拿出来,没创意!

哲学是一种思辨,哪那么多对错。看看哲学发展史吧。今天的真理也许就是明天的谬误。哲学的精髓在于思考本身,学那么些概念定理只是为了帮助思考。千万别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