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扩展资料: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2、过分概括的评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于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3、糟糕至极的结果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情绪ABC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1-16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案例一】有一个年轻人,自我感觉很有才华,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一天他决定跳海,但他刚跳下去就被一个老渔民用渔网捞了起来。
他很生气,冲着老渔民嚷道:“你什么意思,把我捞起来干什么?”
老渔民说道:“年轻人,为什么跳海呀,你这么年轻多可惜呀!”
于是年轻人就对老人诉说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老渔民听完,说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运气来了。我正好是治怀才不遇的专家,我帮你治治吧。”
年轻人很诧异,急忙问老渔民医治之法。
老渔民说:“我有秘诀,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老渔民说着,顺手从沙滩上拣起一粒沙子,往旁边一扔,说:“年轻人,帮我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拣过来,然后我就告诉你。”
年轻人听了很生气,说道:“你想耍我呀?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听了,笑着说:“别生气,我这还有个条件,如果你满足了我这个条件,我也告诉你。我这里有一颗珍珠,我把它扔到沙滩上,你去给我找回来。”
很显然,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把珍珠拣了过来,交给了老渔民,并很虔诚地说:“老人家,我把珍珠拣过来了,可以告诉我秘诀了吧?”
老渔民一脸安详,说道:“年轻人,秘诀我已经讲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是无数沙子中的一粒,跟旁边的沙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如果因为自己是一颗珍珠,那么伯乐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我们。所以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伯乐,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万马丛中能够让别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千里马。
【案例二】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一直摆脱不了事实的打击,情绪低落,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没办法专心工作,因为无法集中精力,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却没有收到回报,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其实他的处境并没有那么糟,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给他做了放松训练,减少了他的紧张情绪之后,心理医生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想?"
"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年轻人说。"那我现在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年轻人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心理医生问。"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医生会心一笑:"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失恋了,有的人放得下,认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却伤心欲绝,认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会有爱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试失败后,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次面试只是试一试,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有的人则可能会想,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这两类人因为对事情的评价不同,他们的情绪体验当然不同。
对于上面这个失恋的年轻人来说,失恋只是一个诱发事件A,结果C是他情绪低落,生活受到影响,无法专心工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正是他的认知B--他认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对方的回报,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换个想法--她这样不懂爱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现在她离开可能避免了以后她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他的情绪体验显然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
【案例三】我认识一个女孩小丽,她大学时学的是中文,后来,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拥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年薪。按说,小丽应该过得不错,不会有跳槽的念头。
一天,小丽为老总写一个活动的演讲稿,怎么也不能让老总满意。小丽硬着头皮改了七八次,可总被老总批得体无完肤,还说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小丽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认定是老总有意为难她。自己怎么碰到这么个挑剔的老板呢?真是命苦啊!一连几天,小丽都陷入这种痛苦又无法摆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当然,老总的发言稿也没再让她写,而是让比她早一年到公 司,跟她毕业于同一所学校的师姐代劳了。
对此,小丽很不高兴。一方面觉得老板针对了她,另一方面又觉得师姐代劳她的工作伤了她的自尊。我劝她说,工作上的困难,谁都遇到过。遇到了困难谁都不会高兴,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困难。没有一个老板会无缘无故地处处为难一个员工,他大不了可以开除你。这对你倒是一个磨炼的好机会,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本领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逼迫学到的。你不妨这样想想,并虚心一点跟你的师姐好好学习一下。她听从了我的意见。
几天后,师姐和她共同完成了演讲稿,老板很满意,并拍着她的肩膀说:"小丽,你还是有潜力的,工作的时候要勤于把它们挖出来呀!"听了老板这样的肯定,她顿时又觉得老板是个和蔼的老头了。这个女孩的认知改变了,情绪改变了,结果也改变了。
因此,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严重了,或是会错了意。换个想法,就能换个心情!
第2个回答  2019-03-09

情绪ABC理论的内容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这个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

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扩展资料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的核心,这一疗法是由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创立的,它属于3种认知疗法中的一种,另外两种分别是认知行为矫正法和阿伦贝克(Arron Beck)对抑郁的认知疗法。

在RET理论中,A是指外界的诱发性事件,即外界发生的客观事件,B是指信念(Belief),即个人对外界发生事件的解读评价,它是基于个体几十年的成长经历形成的,且通常是内隐的不易为个体所察觉,C是指结果,即个体产生的情绪或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通常的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

而RET的创始者认为我们产生的不良情绪C并不完全是由A引起的,A只是一个间接诱因,我们的信念B对外界事件的解读才是直接原因。同一事件由不同的人去解读,会引起不一样的行为和情绪,个体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反应是由直接原因B引发的,可以说B作用的发挥恰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情绪ABC理论



第3个回答  2022-12-01

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iknow-pic.cdn.bcebos.com/b3fb43166d224f4aaebfd8c104f790529822d13a"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3fb43166d224f4aaebfd8c104f790529822d13a?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3fb43166d224f4aaebfd8c104f790529822d13a"/>

扩展资料: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2、过分概括的评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于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3、糟糕至极的结果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6%83%85%E7%BB%AAABC%E7%90%86%E8%AE%BA/2316861?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情绪ABC理论">百度百科情绪ABC理论

第4个回答  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