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举例

简述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举例

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经受这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

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比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也可能觉得这是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扩展资料

特征:绝对化的要求是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糟糕至极的结果,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过分概括的评价,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情绪ABC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追问

例子就是那个图么?

追答

从前,有一个村子住着俩秀才,俩人心理素质却不同。一个秀才成绩比较好,就叫他A,另一个秀才成绩一般,就叫他B。某日,俩秀才去京城赶考,俩人在村头走在了一起。随后,迎面却遇见一列办丧事的队伍经过他俩身旁。A看见后就想:“今日遇见了棺材,多晦气啊!',也就破坏了A的心情;B见后,也在想:“棺材,这摆明是要升官发财,恩,是个好兆头!”一路上,俩人一个心情不好,一个心情却不错。某日后,俩人一起到了京城,参加完考试,等待着公布结果之后。成绩很好的A却名落孙山;成绩一般的B却金榜高中,得了第一名……状元。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心态和心情有时可以决定一切。如果你的心态好,就像B,你就可以很顺利的做成某事;相反就跟A似的,名落孙山。
你可以看下这个例子
意思就是说,同样的事情,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