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教育公平?

如题所述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可是很多普通人似乎并没有从中得到太多的实惠,教育问题依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义务教育使得学费免除了,可是各种各样培训班的收费更多了。老师们似乎更加乐忠于课外补习班的外快收入,而对正常课堂就显得不自主的忽视,使得很多家长产生不得不去报培训班的无奈。再还有,一些乡村教育的教学体制得到改善,然后像教师和教室这样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太多改善。因而,在基础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对教育的标准似乎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呼吁教育公平的声音也日渐高涨。
从古至今来看,教育的根本原则是树人育人,使人明德,明理,明志。因此,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也要以此为衡量标准,取决于思想道德、是非伦理和胸怀理想的明辨程度。单从思想道德方面来讲,可以分为只顾自己私利而对他人不择手段的;有只顾自己私利但不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的;有顾自己私利也会同时兼顾一点别人的感受的;还有把自己的利益跟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也有把自身完全置身于国家民族大局利益至上的。这就是思想道德方面不同层次的境界,是非伦理和胸怀理想方面也同样如此,而通过教育就是为不断地升华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观。
那我们为什么要明德、明理、明志呢?我们可不可以不要教育?答案显然是“否”。如果不需要教育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是思想道德,什么是是非伦理,什么又是胸怀理想,这样一来,那就很有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做出违法乱纪的事;很有可能做出蛮不讲理的事,做出野蛮或者多走弯路甚至死路的事;没有胸怀理想的话也是同样的道理,很能碌碌无为让自己虚度终生。所以,尽管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想孔子那样高尚,像老子那样明理,像孟子那样远志,但还是必须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使得人们不违法,不迷路,不虚生。这也就是教育价值的综合体现,所以历朝历代也从来都不会忽视于教育的重要原因。
而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使得人们不违法,不迷路,不虚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和所必须要的基础教育。因此,从国家的战略角度出发,这个必须要的基础教育忽视不得,毕竟不讲道德,不明事理的人多了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也就将它升格为必须的义务教育,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将必须的基础教育作为义务教育,教人简单的思想品德,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教人基础识字通理,表达沟通和理解事物的基本规律;教人树立理想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义务教育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那么从教育的根本原则,责任使命来看,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好坏,从基础的义务教育这个层面来说,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太大的直接影响。教室新了,教学仪器和设备多了,这对于认识和明辨这些仪器设备之物理有一定帮助,但是它对提升思想道德,树立理想方向有帮助吗?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吗?就算有所关联,想必也是影响甚微作用不大。现实既是如此,就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有个很有钱的富豪老板,其子成天逃课,只顾吃喝玩乐,沉迷于网络游戏,全然无心学习。该老板心想: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我就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不以为患。于是他把孩子送到了最好的学习,买最好最贵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请来最好的家教,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最好的学习资源。可结果是,孩子在那堪称最好的贵族学校里,与一帮同样为贵族公子的同学,玩闹得更加疯狂。本是想创造“近朱者赤”的良好环境,可事与愿违,被送去的确是同样冥顽不灵的公子阔少的贵族学校,送到了一个“近朱者赤”的不良环境。孩子成绩和秉性不但没有得到改善,相反变得更加恶化。老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充满迷茫和困惑:到底怎么的教育方式才能教导好自己的孩子呢?无奈之下四处求助,最后终得高人指点:其实害你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是你自己。你自认为自己很有钱,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和资源,就可以使得孩子在教育得到脱颖而出的改变。可是你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吗?他在想:我老爸这么有钱,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我还要那么辛苦去读书干嘛?一语破天惊,令这个老板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通过上面的例子说明,基础教育,尤其是全民都应该享受的义务教育,其实对环境资源等硬件要求并不需要很高。太好的资源条件,周末也要上午学钢琴下午学奥数的,那样只会给孩子添加更重的负担,也就自然会使得孩子往厌恶学习的方向去前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只需要让孩子明白最起码的思想道德,认识一些最基础的文字数理,明白一些最根本的理想志向就足以。而怎样让这些孩子学会和掌握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才是基础教育的教学机构,老师家长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望子成龙的“多塞多给”。只要能满足这个基本要求,能达到这个基本标准,实际上能提供给什么的环境资源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从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教育是这样子,其实不在义务教育范畴的高中大学教育也莫过于此。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子女能考个好的大学,包括很多学生自己也是这样想的,将来能找个轻松体面点的工作。可是当他们真正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会大失所望:原来大学的生活是这样枯燥无味,以致漂浮虚度。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中很多人本不具备进入大学的素养,不具备进入大学资格不应该进入大学的人进了大学当然会很迷茫。
因为像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属于教育领域的高层,他所瞄向的应该是:在明德上追求思想素养的至高无上崇高境界;在明理上追求精益求精地洞察事物运行的规律真理;在明志上追求天下为公的广阔胸怀和伟大志向。然而很多不具备这些品质特征的人,现在都在教育公平和普及的驱使下进入了大学。记得有个教授曾说过:现在很多的学生,他们身份是本科生,研究生身份,可他们的思维却还是农民的思维:上大学就是为考个功名谋个安稳的工作,将来找个娶妻生子,有个安逸温馨的幸福家庭,平平淡淡地过一生。显然没有那种超凡脱俗,令人钦佩敬仰的大学高材生应有的思维气质根本找不到,这跟一个普通农民的思想有什么区别?让那些普通农民思维的人进入大学,自然是为难他们了,枯燥无味的感觉也就理所当然。他们会说那些高素质高标准高要求在现实中无用处,还会说:你大学教育总不能像要求孔圣人那样来要求每一个人吧!
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像要求孔圣人那样来要求每个人,可是你达不到这个标准和要求的人为什么还偏要来这个地方呢?为什么还要拼命嚷嚷要教育公平呢?公平的标准摆在那里,自己达不到为什么还硬要赶鸭子上架呢?所以我曾说过:与其说上大学是一种竞争和选择的话,那还不如说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找到这样的人来为传承和发展共同爱好的专业和事业。所以对高等教育的公平而言,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公平进步的唯一标准,对有能力有潜力的专业兴趣爱好人才挖掘才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有了可挖掘潜力,有了追求专业技能孜孜不倦的态度,那么教学的环境条件等资源的公平也就显得不是最重要的了。
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小学也是如此,怎样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怎样引导其往一个正确的好的方向去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发现、挖掘和引导的方向来看,各种条件环境的资源只不过是可多可少的可选择性工具,而怎样发现,怎样挖掘,怎样引导,甚至怎样运用工具的方法显然是更重要的。因此,教学环境条件不是最重要的,教学的人,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条件很艰苦,资源很匮乏偏远山区照样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国家人才,甚至世界伟人。大量数据和事实足以证明,只要诚敬向学,笃恭传习,只要有心教用心学,条件不是问题,环境不是问题,资源不是问题,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人才总会发现的。
当然,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说教学条件和环境的不平衡不是问题,只是不希望成为不求达标不优秀的人的借口。环境条件等资源,那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面普及,就像应试教育一样,它不能真正发现人才,也不能促成人才。因此,我们不能让教育资源枷锁了思维大脑,更不能让其成为真正人才的门槛,它只能是为真正人才服务的。我们要教育的本质宗旨,追求真理的态度去客观面对教育公平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