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自称“吃货”《随园食单》记录了300多种美食

如题所述



提到袁枚,首先想到的是甘龙的才华和诗坛领袖。其实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吃货。作为一名职业美食家,袁枚根据40年的美食实践写成了《花园美食大全》,记录了从山珍海味到粥、酒、茶等326种菜肴和小吃。它是中国美食的微型百科全书。近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陆为大家带来了《一月传世名作》的在线指南,介绍了《美食街与花园》的饮食文化。


《花园美食榜》让饮食文化成为一门严肃的学术学科。


随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的五交园,它是清朝康熙年间江宁编织的曹寅家庭花园的一部分。查先生曾说,公元年的绥远是大观园。后被认为是隋鹤德在江宁接任针织工,故取名隋针织园、隋园。清乾隆十三年,袁枚买下此园,取名随园,死后葬于随园。


袁枚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修建了首都园林。这座由元美改为随园的曹故居园林,不仅成为金陵的地名和名片,也成为文人墨客热爱和向往的代名词。在饮食文化方面,园中老人袁枚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创作了《红楼梦》,这是清代汉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出版于57年。乾隆年间,领军诗人袁枚根据自己40年的饮食实践,用古文描述了江浙地区汉族的饮食和烹饪技艺,被一些人称为“江浙美食榜”。让饮食文化成为严肃的学术。


袁枚是中国第一个自称“好品味”的人


鲁说,孔子既然树立了“简食薄食”的典范形象,就把圣人“君子求真不求食”的教导留给了后人;更何况孟子的“吃喝不值钱”“君子远离厨房”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文人的固有心态。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多高,无论他的学识有多深,无论他的成就和威望有多显赫,只要他好吃,或者他对美食的热爱被发现,那一定是好吃的。因此,在中国饮食史上,出现了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即“发达的饮食文化和落后的饮食文化研究”同时并存。因此,中国文化中存在“伪德”现象,即“神口厚民,贼为妓。”没有人敢公开谈论食物的味道。而清代大学者袁枚却敢于批判世人,公然宣称“袁子有眼光”!他说他一生有九个爱好,第一个是“品味”,但读书排在最后。后来袁枚把饮食作为一门学科,花了半个多世纪研究,写了《随园饮食表》。生活中的饮食在袁枚手里成了严肃的题材。


36种菜品已经用尽。


《与园食单》的版本很多,其中《绥远菜单》是最早的刻本。此外,清朝还有嘉庆元年。随后推荐了中华书局2009版和南京出版社2009版。


内容相当丰富,分为14个方面:关注榜、关注榜、海鲜榜、江鲜榜、特色动物榜、杂类动物榜、羽族榜、水族秤榜、水族秤榜、杂类蔬菜榜、小菜单、小吃榜、米粥榜、菜酒榜。其中,注释列表中有20条完整严格的操作要求,注释列表中有14条注释。


然后用大量篇幅详细描述了14世纪至18世纪中国流行的326种菜肴和膳食。那时候江浙一带的人都快没吃没喝了。每个榜单所列的品种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甘龙仁子》介绍了30多种菜肴,涉及猪、牛、羊、鹿、狍子、狸猫等多种家畜动物的烹饪方法;介绍了50多种小吃,如面条,蛋糕,饺子,馄饨,粽子,馒头,面茶,粽子,饺子,蛋糕和豆粥。凝结了江浙厨师长期积累的丰富烹饪经验,弥足珍贵。


书中的美食依然很受欢迎,其中的理念依然值得借鉴。


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是很文艺。话简单清新,大家都可以照着做。袁枚还写了某道菜的菜谱,出自谁家,自然成为全社会提高烹饪技艺、学习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的指导性历史记录。自出版以来,这本书一直被视为厨师的经典,有英文、法文和日文译本。


有意思的是,袁枚只能说是饮食文化理论家,而不是厨师,因为他只会吃不会做。


然而,“花园美食清单”涵盖了从选材到品尝的所有内容。可见中国的烹饪几百年来并没有太大的根本改变,他推崇的食物依然大众化,非常实用。


到目前为止,《绥远美食名录》中的很多观点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袁枚认为,食物的美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要强调营养。“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如果煮得不好,海苔比竹笋好。”。再比如袁枚对食物搭配的重视。他引用《特别清单》“夫妻相配”的说法,说明菜要配才貌,做饭要配同类。“只有精炼清晰,粗中有粗,刚柔并济,恰到好处的搭配,才会有美妙的和谐。”再比如,袁枚注重菜肴的味道,要求“浓而不腻”;味道应该是新鲜的,而不是清淡的.如果一味追求肥胖,最好吃猪油.如果只是想身体虚弱,最好喝水。"他要求严格遵守上菜顺序。"咸者宜先,淡者宜后;厚的先来,薄的后来;先不要煲汤,煲汤要适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