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4-10

如题所述

【原文】

【详解】

(52)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厥阴之复”,意即风气偏胜。“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与前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及“风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之义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前文对于风病的治疗提法是“治以辛凉”,此处的提法是“治以酸寒”。为什么有此不同?窃以为可能此处专系针对复气的治疗而言。因为复气是一种气候变化的自稳调节,必须很快加以控制,以求尽量减少产生新的偏胜。风气偏胜,意味着气候偏温。一般情况下清可胜温,用凉即可。而阴之复时,由于此偏胜的风气属于复气,所以需要用寒,以期尽快控制过甚的温热,所以提出“治以酸寒”。

(53)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软之

“少阴之复”,意即热气偏胜。“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等句,与前述“热淫于内,治以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及“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之义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前文是“以苦发之”,此处是“辛苦发之”。为什么有用“苦”和“辛苦”之不同?窃以为,这仍与此处是针对复气的治疗有关。因为此处的热气偏胜属于少阴之复,在治疗上应该尽快使此来复之热气迅速消除。人体在里热炽盛的情况下,用苦寒固然可以清热,即原文所提“以苦发之”,用“辛”也可以散热。辛苦合用,常可以使热邪迅速清解,这就是原文所提的“辛苦发之”。此外,此处还提出“以咸软之”的问题。“咸”,即咸寒。“坚”,此处是指里热炽盛,大便干结。“软”,系针对“坚”字而言。“以咸软之”,意即在火热太盛时,不但要用苦寒的药物,而且还应同时合用咸寒攻下泻热的药物,以期里热能因此迅速得到清解。

(54)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太阴之复”,意即湿气偏胜。“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与前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及“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之义相同。此处“燥之,泄之”系“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之略笔。

(55)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

”“少阳之复”,意即火气偏胜。“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无犯温凉,少阴同法苦发之”与前述“少阴之复”时所提治法相同。所以原文谓与“少阴同法”“发不远热”,即前文所述的“发表不远热”。这就是说在火气偏盛时,一般情况下本来不能再用温热药物。但在因外感寒邪,寒束肌表而出现的火气偏胜现象时,则仍然需要用辛散的药物来作治疗。辛味药物一般均偏温热,此时用温热药物就是“发不远热”。“无犯温凉”,意即少阳之复时,一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固然不能用温热药物,这也就是前几篇所提出的“用温远温,用热远热”,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寒凉适度。亦即在少阳之复时要用咸冷药物,也就是寒凉度较重的药物,而不宜用一般清凉药物,以免病重药轻。

(56)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阳明之复”,意即燥气、凉气偏胜。“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与前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及“燥淫所胜,平以苦湿(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之义基本相同。不过此处对“阳明之复”,明确提出“以酸补之”较前明确。此即《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之义。

(57)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太阳之复”,意即寒气偏胜。“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与前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及“寒淫于内,平以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之义相同。

【原文】

【详解】

(58)治诸胜复

“诸”,指风、热、火、湿、燥、寒诸气。“胜复”,指胜气或复气。“治诸胜复”是指对风、热、火、湿、燥、寒六气胜复的一般治疗方法。

(59)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指气候寒冷,也指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后出现寒证表现,还指食物或药物的清凉作用。“热”,指气候炎热,也指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后出现热证表现,还指食物或药物的温热作用。“寒者热之”句中的“寒”字,是指气候寒冷或寒症表现。句中的“热”字,是指具有温热作用的食物或药物此句意即在气候寒冷或在临床上出现寒证时,要服用具有温热作用的食物或药物。“热者寒之”句中的“热”字,是指气候炎热或热证表现。句中的“寒”字,是指具有清凉作用的食物或药物。此句意即在气候炎热或者在临床上出现热证时,要服用具有清凉作用的食物或药物。

(60)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温”,指温热,也指温病,还指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清”,指清凉,也指寒证,还指具有清凉作用的食物或药物。“温者清之”句中的“温”字,指温热或温病。“清”,指具有清凉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此句意即在温热的气候环境中或发生温病时,在防治上应该选用具有清凉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清者温之”句中的“清”字,指寒凉或寒证。“温”,指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此句意即在寒凉的气候环境中或发生寒凉性疾病时,在防治上应该选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或食物。需要指出,“温”与“热”应属于一类。“清”与“寒”应属于一类。因此,“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义基本相同。但“温”在程度上较“热”轻“清”在程度上较“寒”轻,程度不同而已。由此说明中医对疾病的治疗,不但寒热迥异,而且轻重有别。

(61)散者抑之,抑者散之

“散”,指阳气升散偏胜的疾病,也指具有升散或发散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抑”,指阳气抑郁的疾病,也指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散者抑之”句中的“散”字是指阳气升散,例如由于阳气升散过甚而引起的头痛、头晕、汗出等等。句中的“抑”字是指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抑者散之句中的“抑”字是指阳气抑郁,例如由于外感寒邪而发生的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等句中的“散”字则是指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全句意即在临床上患者表现为阳气升散过甚时,在治疗上应该服用具有抑制作用、清降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当患者表现为阳气抑郁不宜时,在治疗上则应该服用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或食物。

(62)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燥”,指干燥。“润”,指滋润。“急”,指痉挛拘急。“缓”,指弛缓。此句意即当患者临床表现为干燥现象时,例如口干、口渴、大便千结等等,在治疗上就应该服用具有滋润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在临床上出现痉挛拘急时,例如腹痛、转筋、抽搐等等,在治疗就应服用具有弛缓作用的药物或食物。

(63)坚者软之,脆者坚之

“坚”此处指大便秘结坚硬,也指治疗腹泻的药物“软”,此处指具有软坚通便作用的药物,例如芒硝之类。“脆”,此处指大便稀溏。“坚者软之”句中的“坚”字,指大便硬结。“软”字,指泻药。“脆者坚之”句中的“脆”字,指腹泻。“坚”字,指治疗腹泻的药物。全句意即大便坚硬者用泻药通便;大便稀溏者,用治疗腹泻的药物使大便转为坚实。

(64)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衰”,就是不足,这里主要是指人体“正气”而言,因为邪气无所谓不足。“补”指补益或补充。“衰者补之”,意即正气不足时要服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强”,就是有余,这里主要是指邪气而言,因为“正气无所谓有余“泻”,指泻下或清除。“强者泻之”,意即邪气有余时要服用具有清除或攻泻的药物或食物。

(65)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

“各”,指各种胜复之气。“安”,此处指经过处理以后恢复正常。“其气”,此处指人体五脏之气。“必清必静”,指正常状态“病气”,指人体五脏偏胜之气。“衰去”,指偏胜之气衰减以后恢复正常。“归其所宗”,即人体各个器官都恢复到正常状态。全句意即由于气候胜复原因而产生的人体脏腑的偏胜状态,经过上述处理以后,即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1)胜气,即偏胜之气。在一般情况下,各个年度的司天在泉之气都是胜气。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厥阴司天,风淫所胜”等等。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不受上述规定的约束而出现与岁气不相应的偏胜之气。例如,厥阴在泉应该风气偏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凉气、燥气偏胜。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述“邪气反胜”:“风司于地,清反胜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等等总之,所谓“胜气”,即偏胜之气。胜气的发生可以根据司天在泉的规律进行测算,但由于可以出现邪气反胜的情况,因此胜气有否,一切仍以实际表现为主,有什么就是什么。

(2)“复气”,即报复之气。由于“复气”是为了矫正偏胜之气而产生的另一类不同性质的胜气,因此,“复气”实质上也是一种胜气。所以,“复气”在气候、物候、病候的表现上与胜气基本相同。例如原文中所谓“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与后文所述“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相较,在气候、物候、病候的描述基本相似。

(3)对胜复的治疗,基本上是根据自然气候变化中的自调现象总结出来的,亦即根据前文《五运行大论》中所述“燥以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者,火以温之”以及本篇所论“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内,所胜治之”等六气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关系,总结出对人体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这也就是说,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出现了胜气及其相应的疾病表现,一般都可以根据治胜复的原则对患者予以针对性的治疗。

(4)胜气的产生是复杂的,因而对于胜气的治疗,在具体方法上也不是单一的,根据原文归纳如下:

①对于风气偏胜的治疗方法有三:其一,用辛散的方法使风邪外解。其二,用清凉或苦寒、甘寒的方法,使风邪内清。其三,用甘缓或酸收的方法使风邪自解。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②对火(热)气偏胜的治疗方法有四:其一用苦寒泻热的方法使火(热邪内清。其二,用咸寒软坚的方法使大便通畅其三,用酸甘养阴的方法以养阴保津其四,属于外寒内热者也可以用辛散的方法,使火(热)外解。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火淫于内,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

③对湿气偏胜的治疗方法有四:其一,用苦寒燥湿的方法使湿从内清。其二,用温热化湿的方法使湿从内化。其三,用辛温发汗的方法使湿从外解。其四,用淡渗利湿的方法使湿从小便排出。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④对燥气偏胜的治疗方法有二:其一,因热生燥者,用苦寒清热或酸甘养阴的方法使燥从内解。其二,因寒生燥,阳不化阴者用辛温散寒的方法使阳生阴长,燥象自除。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淫所生,平以苦湿(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⑤对寒气偏胜的治疗方法有三:其一,里寒者,用甘热温中的方法,使寒从内解。其二,表寒者,用辛温发散的方法,使寒从外解。其三,寒束于表,热盛于里者,用辛苦同用的方法,解表清里同进。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从以上所述中,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各种治疗法则,基本上是从运气学说演绎而来。不仅如此,中医学对病因、病机和发病学的认识,对疾病的诊断、预后、预测,关于药物和方剂、饮食调养等方面的理论,无不与运气学说密切相关。因此,运气学说不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理论基础和源渊。关于六气之胜(包括司天、在泉、胜、复等的治疗法则),列表如下以小结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