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点击答案

如题所述

②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 ③了了:明白。 ④方寸:指人的内心。 ⑤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 ⑥ 与:相关。 ⑦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皮革。 ⑧生知安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的学习)。这是古代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⑧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⑨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⑩洒然:畅快的样子。 ⑾四鼓:四更,凌晨1~3时。 ⑿迄:始终,一直。 ⒀没分晓:不懂道理。 ⒁龌龊(wòchuò):不干净,这里有品味低俗的意思。 ⒂及:以及。 ⒃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 ⒄《阿房宫赋》:唐朝杜牧的文章。 ⒅《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朝司马迁撰。 ⒆打油诗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因而得名。 注音 钜(jù)鹿之战 2.《阿(ē)房(páng)宫赋》 3.张睢(suī)阳 4.迄(qì)无佳文 5.垓(gāi)下之会 6.悉贮(zhù)其中
编辑本段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就能背诵当作本领,(但在我看来)这是没有好处的。 眼里看得清清楚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在内心留下的并不多,来来往往而应付不过来,好像在戏院中看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这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千百年来,看一遍就能背诵的人,有谁像孔子这样那?孔子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百遍啊!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不知它们的穷尽在哪里。即使是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发于本愿从容不迫的执行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苏东坡读书一般不需要超过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书辛苦,可苏东坡却表现出畅快的样子,浑然不知疲倦。怎能因为看一遍能记住就结束学习这件事了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读过的书一生不看第二遍,一直没有写出好文章。 看一眼就能背诵,就有了什么东西都要背诵的坏处,例如《史记》130篇中,以《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写得最好。反复诵读使人欣喜悲泣的就这么几段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作品,各种品位低俗的戏曲及打油诗。如果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橱柜,臭油坏酱都放在里面,他的品味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主旨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论述“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一概成诵,结果只能成为“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的“破烂厨柜”,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107379.htm#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0
没看懂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6
1.作为
行为

2.深入
进入
3.穷尽

4.做 实行 从事
行走
5.阅读
景物景象
6.能够 允许
领会
收获 心得
二.前面 今语对译 有 ,偷个懒不打了
三.1.过目成诵 韦编三绝 应接不暇
2.1)例证法
2)孔子读书,苏东坡读《阿房宫赋》致四鼓,洒然不倦
3)虞世南,张唯阳,张平方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4)反驳“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选择精华
5)《项羽本纪》中又以……为最(O(∩_∩)O哈!偷懒)
四1.郑燮 清 文学 书画
2.孔子 《周易》
3.史记 西汉 司马迁

呼呼 终于结束了 不知道版本一样吗?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2-06
一:
1.对事情有益 2.与:和 ; 与:相关 3.D 4.C
二:
(这个自己做吧)
三。
1. (1)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
(2)苏轼读《阿房宫赋》至四鼓且洒然不倦
反面事例是:虞世南 张睢阳 张放平 书不再读 迄无佳文
2.“数段”是指钜鹿之战 鸿门之宴 垓下之会
3.比喻 小说家言 各种传奇恶曲 打油诗词 不该去读的原因是:这些书会干扰对经典书的理解 同时浪费读书人的经历
四。 清朝 书法家 文学家 板桥 “板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