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化学性因素。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有机粉尘等。作业人员长期在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条件下作业,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发生尘肺病。粉尘中的主要危害化学因素为游离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生产性毒物,如生产性化学毒物可引起急、慢性职业中毒。作业人员可能接触到的生产性毒物类型很多,取决于实际生产条件。

(2)物理性因素。

不良的气象条件:生产场所的气温、气湿、气流及热辐射构成了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在强烈热辐射、高气温、气湿等不良气象条件下作业,可能引起中暑。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不仅会引起冻伤,还会增加感冒等的发病率。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引起物质原子电离的射线或微粒子,如α、β、γ射线和中子等,可引起生物分子结构的破坏。而非电离辐射引起的伤害是灼效应,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电磁场等。

(3)生物性因素。

主要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一些生物或微生物。

防治职业病,就要改善作业环境中这些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有害因素,尽最大可能减少这些因素对健康和安全的伤害,降低职业危害,防范职业病,保证健康和安全。

(4)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全球化、国民生产总值(GNP)、财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劳动立法、医疗卫生制度,都可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如生产管理水平低、厂房建筑或设备简陋、过重体力负荷、生产布局不合理等。

扩展资料

不论是室内作业还是室外作业,地面作业还是井下作业,劳动者都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如冶炼作业的高温,井下作业的高湿,露天作业的严寒,铆接作业和凿岩作业的噪声和振动,破碎作业的粉尘,化学作业的有毒有害气体,某些作业的电磁辐射以及作业空间的照明、色彩等。

这些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对劳动者作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轻则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危害人体安全和健康。

作业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照明、色彩、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电磁辐射等。只有改善这些环境因素才能保证人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

作业环境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使作业环境保持整洁有序,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止职业病发生,因此,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如何预防职业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业性有害因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1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各国法律都有对于职业病预防方面的规定,一般来说,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

一、物理因素

(一)高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中暑

(二)高气压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减压病

(三)低气压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高原病、航空病

(四)局部振动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手臂振动病

二、生物因素

(一)炭疽杆菌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炭疽

(二)森林脑炎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森林脑炎

(三)布氏杆菌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布氏杆菌病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二)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

(三)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扩展资料

职业病主要分类:

1. 尘肺。有硅肺、煤工尘肺等  。

2. 职业性放射病。有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内照射放射病等。

3. 职业中毒。有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4. 物理因素职业病。有中暑、减压病等。

5.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有炭疽、森林脑炎等。

6. 职业性皮肤病。有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

7. 职业性眼病。有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等。

8. 职业性耳鼻喉疾病。有噪声聋、铬鼻病。

9. 职业性肿瘤。有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癌,联苯胺所致膀胱癌等。

10. 其他职业病。有职业性哮喘 、金属烟热等。

构成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职业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

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职业病

百度百科——职业病危害

第2个回答  2019-03-04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如铅、汞,乙烯生产过程中,有苯、甲苯、乙基苯、苯乙烯等毒物;生产丁苯橡胶过程中有丁二烯、苯乙烯、高芳烃油、亚硝酸钠、过氧化二异丙苯等几十种。

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是指生产过程的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以及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比例等。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有:

①大检修或抢修期间,易发生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②精神紧张;自动化程度高,仪表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也带来了精神紧张问题。

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职工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可以是大自然的环境,也可以是按生产过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

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②房屋建筑或布置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扩展资料

为让企业员工充分了解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倒逼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

其中要求,企业必须在醒目位置、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重大危险源和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场所、有重大事故隐患和较大危险的场所和设施设备上,通过有效途径向员工公告相关危险危害因素及应对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业性有害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企业须向员工公示危险危害因素

第3个回答  2018-03-30

工作场所中存在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对人体产生健康损害的因素称之为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4.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用不良体位和姿势劳动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

3.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一、 职业危害定义:

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质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二、职业危害的严重性

从200年前的产业革命至今,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近年来,ILO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发生各类事故125亿人次,死亡110万人,平均每秒有4人受到伤害,每100个死者中有7人死于职业事故,欧盟每年有8000人死于事故和职业病,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1万人死于职业事故,1.5亿工人遭受职业伤害。我国职业危害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全国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2500万人以上,到1998年,全国累积尘肺患者542041人,累积死亡127147人,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人数,职业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及新发职业病人数,中国均局世界首位;

三、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

1.职业危害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安全权利、健康权利、生命权利(人权);

2.职业危害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

3.职业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每年职业病损失近百亿元;

4.职业危害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成为国外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借口。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

3.化学物质类 ;

4.物理因素 ;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

7.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

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五、主要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

1.防水卷材制造:防水卷材分为: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行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主要危害因素:硫化氢、甲苯、汽油、3,4—苯并芘、沥青、高温、苯乙烯、丁二烯;

2.焊接工艺手工电弧焊:利用电弧热,使焊条和基本金属熔化,形成焊接接头使两金属焊体连接在一起。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电焊尘、锰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紫外线。气体保护焊: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喷嘴沿焊丝周围喷射出来,在电弧周围造成局部的气体保护层,使熔滴和熔池与空气隔离开来,从而保证焊接过程稳定持续进行。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电焊尘、锰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紫外线、。氩弧焊:氩气从焊枪或焊炬的喷嘴喷出,在焊接区形成连续封闭的氩气层,对电极和焊接熔池起着保护作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电焊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紫外线、噪声。气焊:利用气焊火焰来熔化焊件和焊丝进行焊接,同时火焰的气流又是熔化金属的保护介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电焊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乙炔

3.静电涂装:是以接地的被涂物作阳极,涂料物化气作阴极,在两极间形成高压静电场,使带电漆滴受电场的作用,沿电力线方向吸附在在被涂物上,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苯系物、甲醇、环己酮、乙酸丁酯;

4.喷涂将涂料物化,在气流的带动下,高速的将涂料均匀的涂着在被涂物上。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为苯系物;

5.纺织行业主要是粉尘、高温、噪声及洗毛过程中的氢氧化钠,防缩整理中的硫酸、氨,树脂整理中的甲醛、乙二胺,防水整理中的乙醇、环氧树脂。 6、家具制造木家具制造——主要为粉尘、噪声、苯系物、乙酸乙酯。钢木家具制造主要为砂轮磨尘、硫酸;

6.印刷行业印刷岗位:用凸版印刷机、平板印刷机、凹版印刷机等机械设备将各类印版上的图文信息转印到承印物上,若是印刷彩页则需加入含有溶剂的彩色颜料。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甲酚、乙酸、乙酸乙酯、噪声。油墨调配岗位:使用计量工具,将配方所需的各种颜料、连接料、用搅拌机制成印刷油墨制成品,再使用轧墨机,将已配制好的油墨半成品等各种填加剂,轧制成各种印刷专用油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二甲苯、甲酚、乙酸乙酯。

六、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1.当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预防与-控制对策上的要求;

2.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的顺序;

3.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4.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方面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26
这个应该分为两种说法,一种是以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分:
那么就可以分为三大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3、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又分为化学因素(常见的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和物理因素,更详细的就自己上中国职业病网查阅吧。
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则是一下几点:
1)、作息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
2)、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
3)、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如机动车驾驶;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则是: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高原环境的低压等等;
2)、厂房的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或不当的管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另外一种说法呢,则是以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的法定职业病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列出的我国目前应重点预防控制的十大危害因素:
粉尘类
放射性物质类
化学物质类
物理因素类
生物因素类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