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概况?

as

  万州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建国后,曾先后设置万县地区和地级万县市。重庆直辖后,建立万州区,辖52个乡镇街道(其中13个乡、28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0.70万人,城市人口约59.5万人。

  万州的基本区情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三个第一”是:一是总人口170.70万人,在40个区县里第一;二是移民总量在三峡库区第一,动态移民25万,占三峡库区的五分之一,占重庆库区的四分之一;三是城市规模除重庆主城以外第一,城市建成区面积4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9.5万人。这“三个第一”,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万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是万州在重庆地位的一种体现。

  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2.29亿元,年均增长13.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51亿元,同口径比较年均增长15.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07亿元,年均增长16.4%。实现工业增加值42.21亿元,年均增长19.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3.2%提高到27.7%。“鱼泉榨菜”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诗仙太白”、“谭木匠”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开发投资7亿多元,引进项目28个,到位资金25亿元。建成柑橘、榨菜、中药材等产业化基地56.5万亩。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7亿元,年均增长14.8%;商品区外销售比重达到52.3%,比200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保险、证券、中介等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万州机场建成并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昆明等航线,达万铁路、渝万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鞍子坝客运港区、红溪沟深水码头基本建成,宜万铁路、万云高速公路、万石高等级公路和江南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加快建设,水陆空立体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以总规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系基本建立。江南新区核心区域路网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高笋塘商业广场、长江二桥、石宝大桥、三峡之星体育馆、闽天会展中心、水气过江隧道、双河口汽车客运站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南北滨江大道实现初通,城市格局进一步拉开。完成太白路、白岩路、新城路等城市干道综合改造,实施太白岩公园、沙河外出通道等300余项公共环境整治工程和110条巷道整治工程,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成功创建重庆市卫生城区。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41.8%提高到47.6%,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6.3平方公里扩展到4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49.4万增加到59.5万。

  二期、三期移民任务全面完成,一次性通过国家终验,四期移民工作顺利启动。沱口和明镜滩污水处理厂、长岭垃圾处理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建成投入使用。加强三峡水库万州段管理,基本实现了“江面清、库岸洁”的目标。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教育“两基”水平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普九”欠债得到解决。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8.6%,高考上线人数连续七年位居全市各区县第一。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由2002年的3万人增加到9万人,三峡职业学院和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成招生。三峡中心医院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和“百姓放心医院”,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农村三级卫生防保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5.89%。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得到加强。话剧《移民金大花》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入选剧目奖、重庆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55‰,政策性生育率达到92.9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540元和2739元,比2002年增长52.1%和52%。四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7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到13.2%;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万人,累计转移41.5万人,劳务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0.2%。基本建立起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低保、农村特困户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性资金累计达到16.2亿元。城镇人均房屋建筑面积由2002年的23.4平方米提高到26.9平方米。乡镇公路通畅率和村级公路通达率分别由2002年的48.6%、80.8%提高到76.9%和87%。7.2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投入扶贫资金2.8亿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8.5万人减少到3.32万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