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青插队?为什么叫插队?为什么要去乡里插队?

如题所述

知青插队,指的是1968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这些青年人被安插到农村生产队,与普通社员一样从事集体劳动,并接受农村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插队之所以被称为“插队”,是因为这些青年人是被安插在农村生产队的集体生活中,与当地农民一起劳动、生活,这是一种“插进”农民队伍中的状态。
这种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和解决城市粮食短缺问题。通过将一部分城市青年送到农村,既可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也可以让这些青年人接受农村的艰苦生活,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并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和集体意识。同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也是一种对城市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和改造。
去乡里插队,意味着这些青年人要离开城市,被安插到农村生产队中,与当地的农民一起生活、劳动。这种模式不同于农场模式,因为农场模式通常是将知青集中安置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而插队则是将知青分散到农村的各个生产队中。由于插队模式没有后勤保障,因此这些青年人需要自给自足,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插队模式会给一些尚未成年的知青带来生存困境的原因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30
就是知识青年进入农村劳动;当时农村管理方式是分队,一个村分几个劳动生产合作队,知青下插到各个队里;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