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名为什么从两个字变成了三个字

如题所述

战国时期就有3个字的名字了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么时代的,也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4
这问题其实很简单,以前绝大部分国人都是两字名就是单名,尤其是王莽定了单名为贵之后,之后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门阀政治占据主导,士族寒门取名都越来越强调家族传承,体现家族行辈,所以单名会采用同样的偏旁部首来表示,比如南梁萧衍的儿子们——萧统、萧纲、萧绎、萧纪等,北齐高欢的儿子们——高澄、高洋、高演、高湛等。
由于后来胡俗融合、人口增多外加很多名字祖先用过了产生重名,所以慢慢地就衍生为偏旁部首单独出来成为一个字,专门表示辈分,比如刘宋刘裕的儿子们——刘义符、刘义隆、刘义康等,南陈陈顼的儿子们——陈叔宝、陈叔陵、陈叔坚等。
到了宋代之后,门阀政治解体,科举成为主流,行辈就没有那么强调了,很多人开始用单纯的双名就是三个字的名字,和辈分无关。不过时至今日,部分看重传承的家族仍然会采用行辈制,典型的就是孔子后人,如孔令侃、孔令辉、孔令鹇等,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但都是同一辈人。
第2个回答  2008-03-18
中国的姓名应该这样起:(父亲的姓+母亲的姓+3个字或母亲的姓+父亲的姓+3个字)。这样起是因为,现在只有一个孩子,重名又比较多,不便管理。
第3个回答  2008-03-18
这个问题多简单啊
2个字重名的太多
现在3个字的重名也太多
除非给小孩子起特殊的字 要不一样的没几千也有几百了
我有个同学他爸爸姓唐他妈妈姓田
他叫唐嘉田田 挺有创意吧
第4个回答  2008-03-18
因为重名太多,警方不便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