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现在的垃圾渗滤液处理一般采用哪些技术原理?

如题所述

1、预处理系统。来自填埋场的渗滤液经收集后进人调节池,经回灌处理后提升至袋式过滤器,去除较大的颗粒物。
2、MBR系统。渗滤液经预处理后进入MBR系统,MBR是一种分体式膜生化反应器,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包括生化反应器和超滤UF两个单元。生化反应器包括前置式反硝化和硝化两部分,在硝化池中,通过高活性的好氧微生物作用,降解大部分有机物。氨氮一部分通过生物合成去除、大部分在驯化产生的高效的硝化菌的作用下转变成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回流到反硝化池,在缺氧环境中还原成氮气排出,达到生物脱氮的目的。
3、纳滤及反渗透系统。MBR出水进入纳滤系统,进一步分离难降解较大分子有机物和部分氨氮,同时进一步进行脱盐处理,纳滤系统的核心是在通过抗污染浓缩分离膜(卷式有机复合膜),在13bar左右的压力下对污水进行浓缩分离。反渗透同样采用浓水内循环二段式系统,回收率保证在8o%以上,出水COD去除率在80%左右。
4、剩余污泥、浓缩液处理系统。系统运行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剩余污泥和浓缩液,为避免引起二次污染,需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剩余污泥定期定量排人污泥池,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污泥经污泥泵回罐填埋场处理。纳滤、反渗透系统产生的浓缩液收集进入浓缩液池,通过液位控制浓缩液回灌泵进行回灌填埋区处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8
工艺路线:原水→渗滤液储罐→砂滤系统→芯滤系统→一级DTRO膜系统→二级DTRO膜系统→脱气塔→清水池
工艺路线描述:原水进入到原水箱中,经过砂滤罐进行处理,因为碟管式反渗透DTRO膜具有4mm开放式流道,所以预处理采用的是砂滤系统,经过砂滤系统处理后的水进入到芯滤系统,再经过双级DTRO、脱气塔进行处理,此时合格的透过液可以进行再利用。
第2个回答  2012-10-19
由于水量较小,有条件的都混入生活污水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没条件的采用活性污泥法(提高污泥浓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0-19
我觉得现在 的垃圾处理越来越糟糕了,以前还有专门回收废旧电池的,而现在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
第4个回答  2023-02-27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常见的有四种:
1、自电解耦合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
自电解耦合氧化法是非膜法全量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一种,工艺原理是“催化自电解及臭氧耦合氧化预处理+微生物处理+催化氧化深度处理”,预处理工艺将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降解分离,提高可生化性和生化效率;生化处理工艺利用微生物低成本降解污染物;生化出水残留污染物,再经过深度处理工艺降解,最终达标排放。
自电解耦合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产水率大于98%,无浓缩液产生;在成本方面,运行费用适中,投资成本6-10万元/吨水;在运维方面,管理难度小,药剂用量小,污泥产生量较少,系统操作简易;在稳定性方面,抗冲击负荷强,工艺及生化系统高效稳定,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设备寿命10年以上。
2、双膜法处理垃圾渗滤液
这是当前主流的“生化处理+膜深度处理”组合工艺,通过生化(通常为MBR)工艺去除部分的氨氮和有机物,再通过膜进行过滤,NF+RO双膜法只是发生有害物质的分离和转移,出水有异味。
双膜法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产水率60-70%,会产生25-40%的浓缩液;在成本方面,投资和运营成本高,投资成本8-10万元/吨水;在运行维护方面,管理难度大,膜易堵塞,清洗频繁,阻垢剂、杀菌剂用量大,膜更换周期短;在稳定性方面,出水水质较稳定,但产水率持续快速下降,浓缩液产生量持续增加。
3、蒸发法处理垃圾渗滤液
垃圾渗滤液MVR蒸发处理工艺原理是“生化+膜+蒸发”,蒸发过程中水从渗滤液中沸出,污染物残留在浓缩液中,所有重金属和无机物以及大部分有机物的挥发性均比水弱,会保留在浓缩液中,部分挥发性烃、挥发性有机酸和氨等污染物会进入蒸气,最终存在于冷凝液中。该工艺会发生污染物的分离,但是容易出现结晶效果差,且形成浓缩倍数跟高的母液。
蒸发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产水率80-85%,会产生10-30%蒸发母液。在成本方面,运维费用极高,投资成本15-20万元/吨水;在运行维护方面,管理难度大,蒸发器易结垢、堵塞,清理难度大,电、蒸汽成本高,臭气污染严重;在稳定性方面,需经常停产清洗,无法连续运行,高温环境腐蚀性强,系统寿命较短。
4、芬顿法处理垃圾渗滤液
芬顿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工艺原理是“生化+芬顿+BAF”,主要是利用其强氧化反应原理提有机物的可生化性,使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与矿化,但是由于来水水质具有波动性,容易造成生化系统不稳定,出水氨氮、总氮、色度不达标
芬顿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产水率大于98%,无浓缩液产生;在成本方面,运行费用较高,投资成本6-8万元/吨水;在运维方面,管理难度大,药剂投加量不可控,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污泥产生量较大;在稳定性方面,H2O2投加量过多或过少均影响后端生化系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