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小序中读出了哪些信息?从正文中又读出哪些信息?

哪位好心人帮帮忙啦~~谢啦~~

归去来兮辞第一段交待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心”为志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表达了作者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

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

在正文中:

第二自然段写出作者归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的心境。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第三自然段写出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

第四自然段写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去来兮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5

第一段写作者迷途知返和辞官归田的决心。表达了作者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

从小序看,《归去来兮辞》作于“乙巳岁”,为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距刘裕建立南朝刘宋政权还有15年,正是东晋末年时局混乱之时。陶渊明时年41,目睹世道人心,晋祚将移,遂绝有为之念,毅然归隐。从内容上看,全文围绕“归去”二字展开,可探讨“为何而归”“归后如何”两个问题。从主题上看,全文围绕“今是而昨非”展开,可探讨“何以是”“何以非”两个问题。

正文以“归去来兮”开篇,意即“回家去啊!”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作者引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加点化,形神俱似。“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

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这一段是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寓理于情,读来诚挚恳切,在平静的语气中显示出思绪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0-07
归去来兮辞第一段交待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心”为志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表达了作者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陶渊明出仕为官的目的有二:大济苍生,养家糊口,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
第二自然段写出作者归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的心境。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第三自然段写出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
第四自然段写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0-07
没看过...
第4个回答  2012-10-08
“心”为志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表达了作者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陶渊明出仕为官的目的有二:大济苍生,养家糊口,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
第二自然段写出作者归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的心境。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第三自然段写出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
第四自然段写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