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基础 都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不少家长对着语文期末考试卷直发愁,分析试卷都会,但是如何找到薄弱点,家长日常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关注太少的话,就很难发现孩子的学习问题了。小岛老师给家长朋友们提供一份学习清单,我们可以对着这份清单,一一梳理孩子在语文基础方面的学习问题,挨个落实。这份清单适用于小学各个阶段的语文基础学习,好好利用暑假,对语文来一个查缺补漏吧。

1、拼音和生字词句

每一年暑假,我都会和学生强调,一定要巩固拼音,不要因为你上了小学六年级,拼音已经得心应手了,就不再看拼音了。只要是语文考试,包括高考在内都会考拼音。那么在小学阶段,我们在暑假如何考察学生的拼音拼读基础能力呢?家长可以从:认读、书写规范、声调辨析、应用到生字词中、口语发音准确度,这5个方面来帮孩子梳理。课本、练习册、报纸、书籍都可以作为拼音练习的参考,包括每个学期的多音字归类,趁着暑假好好巩固,才能找到不足的地方。

对于生字词句的梳理,我们要知道,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字的笔画顺序、识字量、书写规范、词语、词义、同义词和近义词还有反义词、词性语法、句子的基本构成、什么是好句子……搞清楚这几点,我们就能对本学期句子的学习情况有一个了解了,除了在暑假做一些造句、摘抄等相关练习,还要对表达能力进行提高,基本句式掌握了,可是只会写,没有听说读的练习,是不足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要点的。

2、低年级一定要补成语和文言文语法

很多家长关心,如何在暑假给孩子补充一些语文知识,对于小学阶段,文言文、古诗词的语法是需要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进行拓展,光把语文课本里的诗词、文言文内容搞懂不够,我们在低年级阶段一定要补习称呼和文言文的语法。这是考试的考点,也是最容易在语文学习中拉开差距的知识点。这两年,成语学习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了,关于成语,我们要了解典故、出处、准确的成语意思和应用方法。暑假两个月,每天学习2个成语,等到假期结束就有100多个成语积累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8
小学语文必备的36条基础知识点讲解,赶紧收起来学习吧!
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四、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六、六种病句类型:1 成分残缺;2 搭配不当;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 前后矛盾;5 语序不当;6 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七、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九、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一、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十二、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三、 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十四、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十五、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十六、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十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八、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
十九、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二十、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二十一、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一般—个别 2 现象—本质 3 原因—结果 4 概括—具体 5 部分—整体 6 主要—次要
二十二、 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十三、 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十四、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
二十五、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六、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七、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二十八、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九、 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十、 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三十一、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十二、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十三、 引号的作用:1 表引用 2 表讽刺或否定 3 表特定称谓 4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5 特殊含义
三十四、 破折号用法:1 表注释 2 表插说 3 表声音中断、延续 4 表话题转换 5 表意思递进
三十五、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 表内容省略 2 表语言断续 3 表话未说完 4 表心情矛盾 5 表思维跳跃 6 表思索正在进行
三十六、其他:
(一) 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
条件:只有……才……;只要……就……
第2个回答  2019-02-28
语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哪些呢?第一、基础字词、成语、名篇名句、文言常识的积累。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字词和文化常识,才能看懂文章,理解意思。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积累已经足够读懂常规文章。所以,重点应该放在文言知识和名句名篇的背诵上。

第二、基本阅读能力、基本理解能力、基本感知能力的积累。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长久的、潜移默化的训练,逐步培养语言感知力。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大量的阅读,逐步形成语言感知能力。

第三、分析鉴赏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要求。
第3个回答  2019-02-28
语文的基础,学习必备五件事:阅读、背诵、日记、生活、作文
对于学好语文,提供以下几点建议:除了字、词、句、章等基础的识记知识掌握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01 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02 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03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04 超越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05 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第4个回答  2019-02-28

“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读、背、默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基本功,经过日久天长的训练,

功夫自会上身,到那时将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