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有什么民风民俗

如题所述

莆田有以下两种地方习俗:(1)一年过两次年,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大年初五。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2)莆田元宵节,时间跨度长,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且期间伴随有大量热闹的民俗活动,盛况赛过春节。

扩展资料:

莆仙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

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祇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莆仙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

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莆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莆田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体现多变性和灵活性。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祗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莆仙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譬如莆田人的禁忌、崇尚、喜好等,形成一系列习俗。莆田方言中的独特语音,亦产生了很多与语言表达有关的习俗。例如吉祥语、口头禅、打比方、典故、夸张、讽刺、谩骂、幽默等等口传习俗。有些是现代汉语里完全无法替代的语句。
  莆田闹元宵
  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廿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节目丰富多彩,盛况赛过春节。元宵,是指新春第一个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晚,为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亦称“上元节”。莆田各地到处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还有“总元宵”、“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
  体现出莆田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是真正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妈祖民俗
  妈祖民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古老民间习俗。它有别于其他妈祖信俗集体性活动,主要指信众个体信仰活动,具有个人化鲜明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妈祖游灯 为湄洲岛百姓为祈福、庆丰收举行传统民间活动。在节日尤其元宵节期间晚上,人们都提着“妈祖灯笼”绕境游乐。
  ●谢恩敬神 这是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无论男女老少均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恭请妈祖参加,感谢圣恩,表达崇敬之情。
  ●圣杯问卜 当信众家庭、事业遇到困难时,常会到妈祖庙用木质半月形“圣杯”问卜,祈求如何解决疑难问题。
  ●换花求孕 指湄洲岛已婚未育妇女为祈生子育女到妈祖庙,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妈祖赐孕。
  ●佩带香袋 指信众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如今仍有许多信众保持着这一习俗,以避邪保身。
  ●大门贴符 指信众在大门贴上妈祖神符,保佑全家平安。
  ●颈项佩玉 指信众脖子上挂妈祖玉像,寓意妈祖时刻相伴护佑在身。
  ●托看小孩 指信众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因为妈祖是他们最信任保护神。
  ●妈祖挂脰 指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虔诚祈愿。
  ●诞辰禁捕 指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间性、亲和性、包容性是妈祖民俗显著特点,一千多年来世代相传,已与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充分体现妈祖民俗普及性和深入性,并与其他妈祖信俗一起,成为妈祖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清明节
  莆田清明节时,民间有到郊外春游的习俗,叫“踏青”。不少人家带着“清明龟”和“卷”,以及饭、菜、香烛、银纸上山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悼念。回来时,带回一小束青枝绿叶。清明节多逢下雨,百姓可在清明前后各3天去扫墓,俗有“清明前三日、清明后三日”之说。
  “清明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糖做成的,先将饭团或面粉加糖捏成一个个粉块,然后放入木刻的“龟印”中,印成龟的形状。莆田民间传说龟与凤、龙、麟合称为四灵,因此“清明龟”寓含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卷”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工成约三坟长的长方形粉块,在粉块当中压一条小线,然后放入蒸笼里蒸,蒸熟后,粉块中的小线会自然展开,形似书卷。有的人家还在“卷”上印制红花,寓意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清明节期间,莆田人上山扫墓,除以祭品对着墓碑“呼神”致祭外,还要修剪墓围的野草,疏通墓周的水沟,并在“墓龟”上培新土,并放上一叠纸钱,用小石头压住,以示此墓的后裔已来祭扫。祭扫完毕,折下一枝松枝叶带回家,以示枝荣叶茂,一家顺意,子孙昌盛。
  另外,莆田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唱清明戏的习俗,所唱剧目多为人们所熟悉的《白蛇传》、《拾玉镯》、《人面桃花》等戏剧中有关清明故事的折子戏片断,用以烘托清明的独特气氛。
  民间具有影响力的戏剧《状元与乞丐》、《春草闯堂》、《戚继光斩子》等等,体现莆田人民爱国爱家庭,教育有方的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20

1、冬至汤圆端午面。端午节五月初五中午人人都吃面条。虽然初二吃粽子,但不普遍。冬至早上吃汤圆。而大年初一早上,每人要吃一碗配料丰富的线面,俗话说"吃了线面添一岁"。在莆仙地区,线面寓意长寿。

2、一口干饭一口汤。莆仙习惯,吃大米干饭必定喝汤。所以煮干饭时,不管有没有其他菜肴,汤是少不了的。有时为了简便,做个紫菜蛋汤也就可以了。并且不是饭前喝或饭后喝,而是就着汤吃干饭。

3、做大岁。正月初四,莆田“做大岁”。

这一天和大年三十一样的热闹隆重。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1-31
大年初二不拜年,元宵节从正月初六到正月二十九
第4个回答  2019-03-03
我看到红色蜻蜓飞在蓝色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