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的出处

如题所述

  一、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六祖坛经》中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一首偈子,全句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故事简介: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为传授衣钵,一天集合弟子,让弟子们各作一首偈子,察看各人的见地,以便付法。当时大家认为非大弟子神秀莫属,但神秀并没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于是将偈子写在廊下的壁上,内容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当时惠能大师还是个未出家的年轻人,每天在舂米劈材烧火做饭,听见大家都在说此事,并对神秀的偈子赞叹不已。慧能大师本是樵夫,在一次酒店中偶然听到一位客人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有所悟,于是不远千里拜访五祖求法,两人一见面,简单一对话,五祖即知慧能大师慧根深厚,遣其在磨坊中舂米劈材,以磨炼心志,等待时机。
  慧能大师没上过学,不识字,听到别人吟诵神秀之偈,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帮我写下来,即是上面所说的这首。大家见了很惊讶,都认为比神秀大师的那首偈子高明,五祖弘忍出来看了后,说,亦为见性,平息了众人的议论。待无人时去磨坊暗示慧能三更天去他寮房,并给其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大师豁然开悟,说了非常著名的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印证慧能大师已经开悟,将衣钵传与慧能大师,即禅宗第六代祖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第2个回答  2012-04-20
名称:《菩提偈·菩提本无树》  
年代:初唐   
作者:慧能   
体裁:诗偈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20
估计出自《六祖坛经》。。
第4个回答  2012-04-20
《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