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老舍---阅读答案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1。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思考这反常的举动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一种心情?
2。读:“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和“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思考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学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表现。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瑞宣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说了!'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和瑞宣老师这种截然相反的表现?

1.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2.以同学们的肃静、庄重侧面反映今天课上的不同寻常,进一步强调了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3.因为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堂课了,而瑞轩老师以后还可以上,都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望采纳!!!!(老师就这么讲的)

参考资料:脑子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4
1.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2.以同学们的肃静、庄重侧面反映今天课上的不同寻常,进一步强调了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3.因为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堂课了,而瑞轩老师以后还可以上,都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