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基本信息
  郑人买履:《成语词典》谓出《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按:词典学家王光汉先生《词典问题研究—成语溯源规范浅议》指出:文中既无郑人,又无买履,何以成“源”?此语当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编辑本段译文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他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编辑本段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者:......的人。(定语后置)   欲:想。   先:首先。   度(duó):量长短。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乃:才。   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集市,市场。   罢:散,结束,停止。   遂:最终。   曰:对......说。   宁(nìng):宁可。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且:想。
编辑本段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为放在其凳子上。   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为返回去取尺码。
编辑本段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编辑本段寓意:
  讽刺了那种固执己见、呆板、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编辑本段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   ▶词语解释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切实际,死板恪守的人。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语 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成语。
编辑本段近义词
  生搬硬套 死搬教条 刻舟求剑 墨守成规 冥顽不灵 守株待兔
编辑本段反义词
  见机行事 随机应变 急中生智
编辑本段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也许是不会有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有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编辑本段阅读练习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人。   2、给下列字注音。   ①履( lǚ ) ②宁( nìng )   3、解释字词。   (1)履(鞋 ) (2)操(携带)   (3)宁( 宁可) (4)罢( 散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返回市场,市场已经结束。于是就没买到鞋。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做事不能死守教条,要学会变通。   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安常履顺 跋履山川   7、通假字   坐:座,座位   反:返,返回   8.这则小短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讽刺了那种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8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01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说明】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郑人买履(zhèng rén mǎi lǚ):《成语词典》谓出《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按:词典学家王光汉先生《词典问题研究—成语溯源规范浅议》指出:文中既无郑人,又无买履,何以成“源”?此语当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走了。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找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前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o):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为放在其凳子上。

  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为返回去取尺码。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第3个回答  2012-04-29
古文版]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郑国有个人将要买鞋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上,忘记携带尺码了。鞋子已经拿到手了,却说:“我忘带尺码了”,就回家取。等到返回,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子。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人回答说“我宁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第4个回答  2012-05-26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买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2.遂:于是。   
23.曰:说。   
24.宁(nìng):宁可。   
25.无:不。   
26.自信:相信自己。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
译文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