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业务的成因分析

如题所述

1. 商业银行对票据市场的过度竞争是导致票据业务风险积聚的根本原因。票据市场的交易由供求双方完成, 企业提供票据, 是资金的需求者; 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是票据的需求者, 只有商业银行产生对票据的需求, 才能完成对资金的供给, 否则交易无法实现。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存在着追求业务扩张的动机, 而且有急于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的压力, 在信贷规模受到存贷款比率等指标约束的条件下, 票据贴现这一手续简便、收益有保证的融资业务,便成为银行扩大资产规模、稀释不良资产比率的重要手段, 被各银行视为立竿见影的操作方法。
2. 利益驱动导致票据业务空转对倒。所谓银行票据业务的空转对倒是指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 企业再把贷款存入银行作为保证金, 开出银行承兑汇票, 将银票贴现; 贴现所得资金作为保证金, 再次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并将银票贴现如此往复,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就呈现出超常增长势头, 而且银行信贷也被虚增放大。银行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通过赚取利息和套取利差获取利润; 二是可收取保证金, 虚增存款; 三是可扩大贷款, 稀释不良资产。
但是, 这种滚动承兑、滚动贴现形式的承兑、贴现、保证金、再次承兑、再次贴现的操作方式, 将会产生巨大的信贷泡沫。
3.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企业恶意套取银行资金, 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大。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无法对企业进行信用考核, 守信得不到尊重, 失信得不到惩罚。信用评级的缺失使得企业利用法律法规的空白进行票据欺诈, 恶意套取银行资金,加大了票据业务的风险。一是在少量保证金担保的情况下, 银行开具全额汇票, 企业到银行贴现后以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再次开具全额汇票, 套取银行资金。票据融资中的信用泡沫不断加剧。二是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与具有真实交易的 票据混杂在一起。企业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与增值税发票, 通过贴现和质押方式轻易套取银行资金, 银行承兑垫款不断增加, 不良资产也随之增大, 信用风险急剧扩大。
4. 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 票据真伪查询手段落后, 导致票据欺诈案件日趋增多。票据业务岗位职责不明确, 重点岗位监督管理以及内部检查不严, 对内部违规发展票据业务缺乏有效监督, 甚至采取默许的态度。当前银行票据查询手段落后,缺乏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 查询效率低下。联行查询系统及其查询方式存在着局限性, 无法完全识别票据的真伪。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使得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进行勾结实行票据欺诈, 骗取银行资金, 成为票据业务风险增大的又一个 因素。
5. 社会宣传力度不够, 使整个环境缺乏票据风险防范意识。经调查发现, 许多企业负责人只注重企业生产经营, 而缺乏对企业资金结算活动足够的认识。一些企业财务人员或业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票据基本知识培训, 对各种票据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一知半解, 鉴别真伪的能力几乎是零, 极易在经营中上当受骗。而在票据执法过程中,由于法规执行环境不够完善, 社会整合力量不够, 加之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过低, 致使打击不力, 票据诈骗案件屡禁不止。真伪票据鉴别手段原始落后。当前各家银行结算虽然实现了电子化, 而大部分银行却没有计算机签名或印章, 无法利用计算机对票据进行合法性审查。长期以来, 银行业务人员主要靠预留印鉴、紫光灯、密押等传统方法鉴别票据真伪, 技术仪器落后, 尤其对“克隆”票据等高科技造假难以甄别, 使不法分子容易蒙混过关, 诈骗得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