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晋,何厌之有?翻译

如题所述

夫晋,何厌之有 译为:那晋国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夫:句首发语词,用于引出话题,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何:什么.  厌:”满足“之意,如“贪得无厌”.“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原语序为“有何厌”,古文中的否定句、疑问句常借助“之”将宾语前置.

扩展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②《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在公元前632年(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2

    “夫晋,何厌之有?”翻译为:那晋国,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夫:句首发语词,用于引出话题,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何:什么。
    厌:”满足“之意,如“贪得无厌”。
    “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原语序为“有何厌”,古文中的否定句、疑问句常借助“之”将宾语前置。

    扩展资料:

    “夫晋,何厌之有?”出自《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撰,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系西汉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古各国史料编成。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用义理解释有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8

意思是: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出自: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选段: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释义: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厌:通“餍”,满足。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作者思想成就: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受重礼思想的影响,左丘明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这些修养包括忠、孝、信、义、让等。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国君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要贤明,做到秉正无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

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3
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夫晋,何厌之有 译为:那晋国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0-02
那晋国,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夫:句首发语词,用于引出话题,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何:什么。
厌:”满足“之意,如“贪得无厌”。
“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原语序为“有何厌”,古文中的否定句、疑问句常借助“之”将宾语前置。
希望能帮到你,祝学习进步。有什么不懂可以继续问我~ I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