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之间说白话文还是文言文

如题所述

先秦时期的口语是文言。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定型,“文言文”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唐宋以来的口语为白话。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彻底的口语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2
一般生活中说白话文
白话文就是口语,日常说的话
文言文就是书面语,写作用的话。 留存于世的都是书籍,用的大多都是书面语。古时候根本没有音像资料存于世,但我们可以参考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与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除此而外,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光绪皇帝留下来的朱批中就有从白话到文言的的修改。光绪十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批阅奏折。其中有一份朱批原来写着“你们作督抚的”应如何如何,后来又在旁边用小字注着“尔等身膺疆寄……”,这就是从所谓活生生的口语变成文绉绉的文言的典型材料。再看元朝的白话碑,明太祖朱元璋立于孔府的碑石,都是皇帝官府的命令,但都是彻底的白话。
我们再反过来想,如果平时生活中也说文言文,那么全社会的书面与生活都一样。写书的文人不是谁都可以做,读书人和一般人一样,读书人会答应吗?不是说读书人酸吗?读书人的酸就体现在咬文嚼字上。
综上所述,古人生活中说白话文,只有在著书时用文言文。
第2个回答  2012-07-12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

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
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比较浅显,虽和今天的口语虽有差异,但不大。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语的特点。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特点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后直接用口语进行创作,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书面语去判断我国近现代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口语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
第3个回答  2012-07-12
白话文就是当时的口语,文言文则是书面语,但在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的,像《论语》就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但在 们看来却是文言文,在他们看来就是大白话。 直到后来才开始有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分化,但是古代的口语和现在的口语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 们的表述方式是不一样,举个离 们时代近点的例子,像《红楼梦》就是用当时的白话文写的,可是依旧和们现在讲的有很大区别。
第4个回答  2012-07-12
从元未明初时期罗贯中等人写的小说来看,明初时期人们之间说话用白话文

白居易的诗最反应当时的口语,从白居易的诗,如“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两千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可知唐宋时人们之间说话白话文程度很高

从诸葛亮的《出师表》看,三国时期,人们之间说话,是带有一定程度白话文的文言文。

从《史记》的写作风格私下猜想,《史记》是用当时通俗易懂的语言写的,《史记》基本上是文言文,有点白话文的萌芽

《论语》是记录孔子说的话的,猜想是原话,从论语猜想,先秦时期,用的是完全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