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而不同读后感

如题所述

“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这是对李开复博士震动最大的一句话。

这是李开复唯一的一本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我从他的自传中读出了成功者的共同特性,勤奋的付出、积极的争取、远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等等。纵观书中描述的李开复的成长经历,有很多令人感叹,令人仰止的内容,比如他的学龄前的超乎寻常的调皮以及在上学时的种种非同常人的表现,都体现出一个天才人物的特质,这样的特别性一直延续至大学,这不是所有孩子能或者会经历的,毕竟这些发乎内心,只能解释为天赋使然。那么这些更多是作为娱悦和吸引读者的内容,精彩而远离,对主人公是真实的,对普通读者却是虚幻的。

这本书也让我了解了一点美国教育。美国的教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其优秀的大学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大学。例如:本科前十名的大学全部是私立的,商学院前十名里面有九所是私立的,工程类前十名有无所是私立的,计算机前三名全是私立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都是私立的。美国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践。

在这本书里,也有李开复的人生态度“make a difference”“follow my heart ”“lead your life”(引领一生),他在自己40多年的人生中,做过很多次选择。他结束自己的执教生涯,放弃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终身教授的铁饭碗,到苹果工作,由研究转向产品生产;他离开苹果到SGI,由一个让自己失望的公司到新公司创造新的历程;在卖掉SGI自己的部门后,因100多人失业而得抑郁症;离开SGI到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离开微软到谷歌,走近回中国的梦想,却经历了一场轰动世界的两大最大IT公司的官司;2009年,离开谷歌中国,创建自己的事业,帮助中国大学生——创新工场。这些选择都是他follow his heart 作出的。

当我阅读完这本书时,我彻底被李开复这个人触动了。这样一个能够不管眼前是利益、是麻烦、是官司,总是“追随我心”,不断改变自己的定位。不断改变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最后创造无数奇迹。当你达到一个目标时,你会骄傲自满吗?当你成功完成一件事时,你会沾沾自喜吗?当你已经取得成就,你会就此罢休吗?李开复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我们绝不能够只满足于现状,我们要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努力创造、拼搏、进取,到寿终正寝时,我们要知道我们曾今活过,而且活得有意义。正如《瓦尔登湖》里面有一句名言:“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追随我心”,或许你会认为这太鲁莽了,但是,如果不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生活如何变得精彩?相信每个人都不会甘于平庸,毕竟我们来到这世上,绝不是想着碌碌无为地过完一生,我们都想过一个有意义的一生。相信吧!只要肯去努力,抓住机会,世界将因你不同。

  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李开复用他的行动,完美地演绎了这句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完美的大学记忆离不开勤奋努力地学习。不要推托说哪一门课程艰难晦涩又无趣无用,试想能把一门艰难晦涩无趣无用的课程课程学好的人,还有什么是他学不会的呢!
事实上,在众人的睡梦中冲进还是静悄悄的图书馆,踏着月光回宿舍,反思自己的一天过得充实而宁静时,那种感觉很好。而相反,当你凌晨睡中午起昼夜颠倒通宵上网的时候,当你瞅着屏幕两眼发直看韩剧时,你有没有感到那么一阵空虚,一阵无聊,一阵失落。我想作为学生,要想内心获得平静与充实,唯一的办法是踏踏实实地学习。
那么,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大学的意义价值还在哪里呢?于丹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忘掉所学的一切之后,你仍然拥有的那种能力。”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记得李开复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VisiCalc是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但它在二十年前就被淘汰了,这件事又一次证明了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他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与其说上大学是为了学一门专业,不如说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让自己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当然,学习,还包括学习生活中一切为人处世的方法。曹雪芹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刘墉讲过这样一件事:刚去美国任助教时有一次教授对他说:倒杯咖啡加奶精。刘墉倒了咖啡加了奶精后想教授每次都有放糖,于是又给加了糖。教授一尝居然板着脸问他为什么加糖。他说“你不是都加糖吗?”哪知教授却冒起火来,说他因为血糖太高已经不能吃糖了,还责怪刘墉多此一举。细心的刘墉后来仔细观察同事怎么处理这类问题,他看到,那些优秀的同事往往按教授的要求只放奶精,但是另外,却附上一包糖和一根搅拌棒。他说这件事让他学到的不只是处世的方法更是处世的艺术。的确在中国这类自作主张被认为富有人情味,在国外却叫画蛇添足。但是,只要你留心生活细心学习,总有一个两边都吃得通的方法。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千百年前就告诉过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金矿,都有值得你去深挖学习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要具备那样一双能够探宝的眼睛。

世界因你而不同读后感
你渴望知道另个世界,一个有你的世界,一个没有你的世界,对比一下究竟有多不同。“让世界因你而不同”是李开复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仔细品读他的书时觉得他的生活可谓是一帆风顺,有明智的大脑、疼惜他的母亲、贤惠美丽的妻子、成功的事业等,完美的让人羡慕,看到它被苹果、微软等国际大公司争相聘请时,我在想他是凭的什么才可以如此成功,我要如何向他靠拢。
我很佩服他,他总是可以明确的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大胆的提出上小学的想法,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以他对知识的渴望对数学的热爱,做出了令同龄人羡慕的成绩。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当你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全力以赴的为那个声音努力拼搏,直到抵达成功的彼岸,只有发自内心的选择才能够支撑你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不错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很羡慕李开复总是可以很明确的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他鼓起勇气从政治科学专业转到计算机科学专业,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对计算机的热爱与天分,以及计算机给他带来的成就感;他下定决心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转而进入苹果公司,那是因为他清楚的认识到他更想做的是研发出一种产品,能够影响大家的生活,给大家带来便捷,他的生活如此成功就愿与他对自己清楚的认知,他了解自己,清楚自己要什么,那心底强大的力量也将支撑他直到他走向成功。
他能力的培养也得益于美式的教学方式,让他能够清楚的认知自己“从不同的观点看问题,任何问题都没有正确答案,”这一句话反映了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差异。西式的教育更重视的是兴趣的培养,你可以自由翱翔于你喜爱的领域,而中式的束缚则相对阻碍了领域的扩展。“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沉淀下来的才是教育,学习成绩是一种表象的结果,而学习能力才是伴随一生的能力。”学习的过程不在于能够学到多少知识,更在于能够学到思维的方式。每部环境对李开复的内在进行影响,加上外部环境对李开复外在的打磨,让他在成长中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即make a difference 让他的举动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他人生的大部分事业都是一帆风顺的,可是只有逆境的磨练才会让人们有更多的成长,收获更多。他的人生有很多的机遇,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等待机会者没有看到机会的到来,而且机会来的时候没有生出收取抓住他,遇到机遇的时候只能自己伸出手去把握。在经历艰难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失去勇气,失去勇气就意味着丧失了面对挑战的机会,不但于事无补,还可能让自己终生悔恨。人生在世
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你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要想和李开复一样成功,一定先要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
名人的自传教会我们更多的不是类似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了一段深刻的故事,用他的经验使我们少走些弯路,给我们勇气,勾起我们内心奋斗的火焰。我们也要学会静下心来看自己,究竟什么是我想要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世界也会因我们而不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4-17
《世界因你而不同》读后感

“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这是对李开复博士震动最大的一句话。

这是李开复唯一的一本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我从他的自传中读出了成功者的共同特性,勤奋的付出、积极的争取、远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等等。纵观书中描述的李开复的成长经历,有很多令人感叹,令人仰止的内容,比如他的学龄前的超乎寻常的调皮以及在上学时的种种非同常人的表现,都体现出一个天才人物的特质,这样的特别性一直延续至大学,这不是所有孩子能或者会经历的,毕竟这些发乎内心,只能解释为天赋使然。那么这些更多是作为娱悦和吸引读者的内容,精彩而远离,对主人公是真实的,对普通读者却是虚幻的。

这本书也让我了解了一点美国教育。美国的教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其优秀的大学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大学。例如:本科前十名的大学全部是私立的,商学院前十名里面有九所是私立的,工程类前十名有无所是私立的,计算机前三名全是私立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都是私立的。美国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践。

在这本书里,也有李开复的人生态度“make a difference”“follow my heart ”“lead your life”(引领一生),他在自己40多年的人生中,做过很多次选择。他结束自己的执教生涯,放弃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终身教授的铁饭碗,到苹果工作,由研究转向产品生产;他离开苹果到SGI,由一个让自己失望的公司到新公司创造新的历程;在卖掉SGI自己的部门后,因100多人失业而得抑郁症;离开SGI到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离开微软到谷歌,走近回中国的梦想,却经历了一场轰动世界的两大最大IT公司的官司;2009年,离开谷歌中国,创建自己的事业,帮助中国大学生——创新工场。这些选择都是他follow his heart 作出的。

当我阅读完这本书时,我彻底被李开复这个人触动了。这样一个能够不管眼前是利益、是麻烦、是官司,总是“追随我心”,不断改变自己的定位。不断改变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最后创造无数奇迹。当你达到一个目标时,你会骄傲自满吗?当你成功完成一件事时,你会沾沾自喜吗?当你已经取得成就,你会就此罢休吗?李开复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我们绝不能够只满足于现状,我们要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努力创造、拼搏、进取,到寿终正寝时,我们要知道我们曾今活过,而且活得有意义。正如《瓦尔登湖》里面有一句名言:“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追随我心”,或许你会认为这太鲁莽了,但是,如果不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生活如何变得精彩?相信每个人都不会甘于平庸,毕竟我们来到这世上,绝不是想着碌碌无为地过完一生,我们都想过一个有意义的一生。相信吧!只要肯去努力,抓住机会,世界将因你不同。

  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李开复用他的行动,完美地演绎了这句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