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下怎样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各省先后推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秋,四川省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而我校作为成都市课程改革样本校,在新课改推行之际,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也在思考着,数学——一门学生又爱又恨的学科,该如何趁改革之机,在教学教法及评估等多方面推陈出新,旨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或是教学内容,而是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没有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也难以改变。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长期以来,高考备考压力、升学压力等导致了众多学子不得不陷入题海战术,作为教师,更多的是无奈。在这其中,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并未得到真正、真实的发展。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妥之处、许多不良的教学行为、思维习惯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现在及可预见的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论题。研究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有力推动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层面,指导课堂教学走向理性化,实现全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高效率。我们提出《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课后评估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 J. 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高中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②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④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⑤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⑥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高中数学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