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只灭佛不灭道,这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

如题所述

道教乃是本土宗教,在中原王朝刚刚形成雏形之时,道教便早已存在。历代统治者对道教一般都持着尊重的态度,当然也不缺乏个例对道教的贬低,例如吴承恩在《西游记》之中对道教的描述。



在吴老爷子笔下,凡是传承道教之人都是负面形象,妖魔鬼怪也几乎出自道教,通读全篇,吴承恩对道教的不喜欢跃然纸上。但是与道教相反的,唐僧等人为代表的佛教,吴承恩却是极力张扬,讴歌其为拯救天下众生,不畏艰险,西天取经的精神。吴承恩之所以如此构造全文的框架,与明朝不稳定的社会相关。佛家旨在普度众生,当时黎明百姓深受水火之中,佛教正好与吴承恩的思想不谋而合。



只是赞扬佛教而贬低道教,只是吴承恩个人的思想。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开始在我国蓬勃生长,无数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但破落寺庙也是比比皆是,并未如道教一般在我国一帆风顺,始终享受香火的祭祀。

佛教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杜牧笔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佛教在我国从上流跌入末流的坎坷命运。



三武一宗灭佛,乃北周武帝、魏太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对佛教的大肆屠杀,其中原因无非是道教与佛教之间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经济的纠葛。但在后世看来,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其中思想早已渗透到民间,即使是毁坏寺庙以及文化典籍,百姓之中的思想无法抹去。而且对于佛教的消灭无法做到彻底,只要统治者在政治上稍有松懈,佛教便会有喘息机会,继续以另一种方式蓬勃发展。



佛教思想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虽然在东汉已经传入中国,但是相比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的久远,佛教无法融入其中。而且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皆是中原王朝的本土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使其相辅相成,其中所秉持的思想自强不息和无为而治更是不谋而合。



所以说,儒家和道家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文化隔膜,但是后来传入的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却蓬勃发展,严重影响了道教和儒家的地位。同时儒家思想作为帝王专制统治的工具,讲究的乃是君权,父权,强调的是阶级制度,但是佛教思想却是众生平等,这与帝王的心思背道而驰。

佛教教徒可以帮助统治者麻痹人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统治者若是想要宣扬佛法,便必须为其建立寺庙,为佛像镀金身。但其实,这便是帝王为感谢宗教统治百姓所支付的报酬。国家有了帝王的带头作用,王公贵族自然会参与其中。由此,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而初始之时,佛教布施所得的财产,乃是佛教集体所有。但后期佛教经济来源,又增添了王公贵族施舍的一部分,使得寺院财产不断私有化,富有僧人相继出现,构成了封建阶级的一部分,严重剥削了老百姓。

中国乃是农耕社会,土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寺院地主却通过施舍与掠夺大肆占有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土地政策的办法。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在社会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之际,普通民间百姓为寻找心灵寄托,将名下的土地捐给寺庙,以求得一个安身之所,使得寺院所占有的土地面积增多。



佛教除了占有土地之外,还拥有大量依附的人口,这与寺庙可以免于赋税有关。而入佛教之人,可以免于面对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形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此一来,国家失去了税收,国库无法充盈,自然加剧了社会动荡。

所以归根结底,统治者之所以灭佛不灭道,是因为佛教的思想,以及佛教在土地、税收等的占有方面侵害了统治者的利益。但是由于道教并没有堪比佛教的繁荣期,所以本身没有机会积累如此多的财富,而且道教与中原王朝是同根而生,与中原王朝所遵循的政策也是相符合,并不会动荡帝王的统治。



封建王朝是专制统治,并不是讲究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佛教迎合了百姓的利益,但是帝王却有一票否决权。百姓尽管拥护佛教,但只要佛教侵犯到帝王的利益,那么便不能在社会上继续存在,因此灭佛不灭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