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创作背景

如题所述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扩展资料:

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古诗解读: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yuán)间竞相绽(zhàn)放。诗中的“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18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第2个回答  2017-08-10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第3个回答  2020-11-03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扩展资料:

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古诗解读: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yuán)间竞相绽(zhàn)放。诗中的“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30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