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瓦屋听雨的内容

如题所述

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细柔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雨丝编入春蚕咀嚼桑叶一般,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噬殆尽。夜色渐渐浓起来,人家的窗户大都紧紧地闭着,朦胧的灯光隐隐绰绰,透过雨帘望去,模糊地像渴睡人的眼睛。灯光照着的地方、依稀可见晶亮的雨丝倏忽而逝,天地也仿佛由无数条雨丝连接起来了。
本想出去走走的,雨却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心呆在屋子里,肚子享受这无边的雨意吧。
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对于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么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吗?瓦屋就不同了。他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余地敲在上面,立即就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大自然的福气了。
瓦似乎是专门为雨而设置的乐器。平常里他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声音就叮叮当当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越慷慨激昂,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渐弱,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少女在花前的低语。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便漫漶出不尽的情意。
雨丝最能牵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而我则时常把雨声想象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她们的舞步时而整齐,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达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像是在诉说喃喃的情话,有时候又像是焦急地呼唤,想要应答,又辨不出是谁的声音……
那是谁在喊自己呢?“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古代名额中描写单相思的诗句,竟然穿越千年的时空,伴随雨声跳入了我脑海。昨天晚上翻阅宋词,独到吴文英“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野生秋怨”的句子,眼前的情景与其何其相似。在叹服词人把握情感的精微时,一不小心便触响了自己的感情之弦。哦,此时所想念的人,一定也和我一样被淹没在无边无际的雨声中,只是隔了滔滔的江水,她在故乡,我在异乡,听凭雨声传递着绵绵不觉的呼唤。她还好吗?此刻的她,是否也如我一样思绪万千沉吟不已?林黛玉诗云“秋窗已决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纳兰性德也有“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的佳句,原来这雨丝就是情丝,斩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瓦屋上的雨声,就该是伊人敞开的心扉的倾诉吧。是雨使人白嫩的敏感而脆弱,多情而伤感。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一些了悟。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的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人何以堪”的感慨。原来雨声所敲打的,出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雨欲说还休的惆怅。
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我想,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摒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一位写诗的朋友告诉我,她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时,曾独自坐在山顶与交接的月色交谈了一晚。我曾暗笑她的迂腐雨痴情,现在想来,是大大的不应该了。听雨也便和月色无声地交谈了一样,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就无法进入那诗一般的境界。而拥有这等境界,至少说明自己尚未完全被物欲所包围,活得还不算太俗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7
作者在瓦屋里面听雨并由此产生了各种感悟
①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
②人生际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
③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④在繁忙的城市里,已很少有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投入地听一回雨。
第2个回答  2021-02-22
楼上说的没错!我也说的没错🤷🏼‍♀️认为我是对的点赞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