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越来越作?

如题所述

1、养育之恩大于天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父母生养儿女是有恩的。当儿女成年后,父母就可以理所当然的索取养育之恩了。养育之恩的回报方式,就是要求做儿女的一定要孝顺父母。

不论父母有什么意愿,有什么要求,哪怕是无理取闹,哪怕没病没灾没到七老八十,做儿女也要顺从和尽力满足。

如果不顺从、不满足父母,就会被扣上不孝顺的大帽子。一般情况下,对于家庭中父母与儿女间出现任何矛盾,人们是不会用是非曲直去评判对错的,舆论都会站在看似弱势的父母一方,用养育之恩大于天这样的道德绑架去谴责做儿女的不孝顺。

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要么不配做一个人;要么人品不好,道德有问题,被口诛笔伐都不为过。

所以用孝顺还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论父母做了什么,都要无条件的回报父母。

如果碰上明事理的父母还好,能站在儿女的角度为儿女考虑。考虑儿女的工作,生活,家庭,种种艰辛与不易,就会力所能及的靠自己,不给儿女增添不必要的拖累。

如果碰上像苏大强那样的父亲,自私、固执、无理取闹;像樊胜美那样的父母,自私、霸道、偏执、重男轻女。这样的父母是不会为儿女考虑的,他们只会逼着儿女满足他们的私欲,用养育之恩无限度的压榨儿女,否则就是不孝。

2、老小孩之说,人老了就真把自己当孩子了

人们常常会认为,人老了就会回归孩子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误导。

事实上,不论什么年龄的人,只要有人惯着,谁都想活得像个孩子一样,被亲人一直宠着不想长大、不想承担责任,时不时的作一作,自己的要求还能被满足。

如果好好想一想就能明白,孩子和老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年龄状态。

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是无行为能力的儿童。孩子作,是一种本能的索取爱。孩子的成长,需要依赖父母的宠爱和陪伴,才能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感,成年后才能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阳光自信的人。

而人老了,活了大半辈子,什么事没有经历过,是完全有行为能力的人,是不需要依赖他人就能独立生活的人,只是自己愿不愿意独立的问题。老人能作,就是想让自己活得像个孩子一样被儿女宠着、惯着,满足自己重回幼儿时期的状态。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私,只想无限度索取儿女的关爱,却从不考虑儿女的难处和感受。

3、有人惯着,就有人作着

我们都知道,惯孩子是害孩子,造成孩子没有规矩,只会索取,成年后不懂得体谅父母只会啃老,成不了大器。同样,惯老人,老人也一样不懂得体谅儿女,想着法子作,一哭二闹三上吊直到无理要求被满足为止。

父母很会察言观色,能不能作,怎么作,对哪个儿女作,他们心里很清楚。他们只敢在惯着他们的儿女面前作。比如苏大强,他很清楚只有大儿子苏明哲会无限度的惯着他,所以他只敢在苏明哲面前提无理要求。

当他听说苏明哲不得不回美国时,他很自私的一面便暴露无疑,一百个不情愿的说:“明哲要回美国,我怎么办?”,“他走了对我不是一种伤害呀!”,“明哲走了,谁管我呀!”,“你大哥在,我心里踏实,不像你们自己管自己,谁管过我死活啊!”他一点不为大儿子着想,也不考虑他儿子的处境,只想今后没人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了。

而在苏明玉面前,苏大强就不敢放任自己使劲作。他知道明玉不会惯着他,他就会有所收敛。因此老人能作也看人,没人成全,达不到作的目的,也就不会作了。

这个时代,每个做儿女的活得都不易,只有退休在家的父母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如果不能帮到儿女,也尽量不给儿女制造更多的麻烦,为本就不易的生活增添负累。当儿女难以承受时,两代人的关系将难以维系,最终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其实人老了,只要没有出现行动不便的情况,都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生活,都不需要专人照顾。做儿女的应该鼓励老年人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能力。人一旦不愿意自己动手动脑,很容易衰老。

那些农村长寿的老人,也许一生都不需要人照顾,百岁还能下地干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老了,也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靠自己,把日子过的丰富多彩,活出老年人的风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