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输不起

如题所述

5岁的辰辰,喜欢和爸爸下棋,但毕竟年纪小,棋艺赶不上成人,虽然爸爸偶尔会“放水”让他高兴,但辰辰就是无法接受输棋的现实,一输就哭。这让父母十分苦恼,孩子怎么这么输不起呢?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起,就被父母的细心呵护包围着,而新一代的年轻父母,更是懂得“爱”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在鼓励和赞美中长大。唯恐稍有疏忽,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愈来愈多的幼教工作者发现:在幼儿园中,有相当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为优先,十分在意输赢或得失。比赛、甚至游戏都不能输,输了就耍赖、不愿玩,有些孩子更是经不起一点挫折,如果他认为这项活动或任务有些困难,自己可能会做不好,就干脆放弃不做,根本连尝试的意愿都没有。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在意输赢,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专家认为,以幼儿气质而言,坚持度的高低决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坚持度高的孩子做什么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则绝不罢休,而且还常有点挑剔、求好的完美倾向。坚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草草了事,令人觉得他不够用心或努力。 另一方面,环境造就人的个性,孩子会观察与模仿父母如何处理失败与挫折,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较多地强调或者暗示凡事都要赢,孩子当然也会以此为准则。 如果家长在孩子表现出色时,就人前人后夸耀不已,或因孩子的平淡无奇,就在眉宇间显露出失望的神情,都会让孩子觉得“失败了,爸妈就不爱我了”。因此,孩子会更加力求表现,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以博得父母关爱的眼神。 试试以下帮助提高孩子抗挫能力的三步骤。 步骤一:尊重孩子个别差异 抗压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输不起,是现代孩子的通病。如果您家宝贝,属于“不能赢就不玩”的不妥协型,也就是坚持度高,非赢不可的幼儿,父母千万别再煽风点火、顺势要求“好,还要更好”。更不能让孩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更需要有一些输的惨痛经验,才能体会“赢”是怎么回事。 若您家宝贝属于既期待又害怕受伤害的怕输型,父母则应多鼓励,最好的办法是先把标准降低一些,在遇到困难时,要温和地坚持,鼓励孩子完成任务,循序渐进,一旦有了成功的经验,他们会更愿意做出努力,并渐渐体会不轻言放弃的美好感受。 步骤二: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父母总认为让年幼的宝宝经历挫折太早,因此,当宝贝遭遇挫败时,父母先心疼不已了,他们要么为宝宝的挫败找理由,要么尽力帮宝宝弥补或过分地哄骗,并小心呵护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败。这样做,不能让孩子了解到真正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也不能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及成功,而这些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像前述输不起的辰辰,爸爸不妨告诉他:“你才5岁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经是很厉害了!爸爸很喜欢跟你下棋,特别是看到你专心致志的样子,我更是高兴。我也可以假装输给你,不过那是在骗你,没有意义的。你是要爸爸假装输给你,还是你一直和我挑战,总有一天你会赢过我?” 给予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让他跌倒了能够再爬起来,在成功时,也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步骤三: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定义 孩子输不起,或不能面对失败结果的反应,也许出自于成人对失败、成功所赋予的定义。成功是否一定要赢过别人才算赢呢? 父母要将成功的含义,以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成功是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而非把别人打败。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赏,而不一定需要外在的肯定。 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失败可能仅仅是未能达成预设的目标,但是,失败有时会让我们获得更多。 经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让他们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败的时候。不要总是觉得孩子小,和孩子讨论自己处理失败的方式及心路历程,会让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与失败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1、独生子女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上上下下都围着转,稍有不如意,全家人就不得安宁。好吃的先给孩子,想要什么就给孩子买什么,时间久了,孩子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即便是融入到人群中,这种性格也不会收敛。

2、攀比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人家XX家的孩子,在看看你。想必每个人都听过这样的话,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样的言语使得孩子产生争强好胜的性格,遇事就想和别人比个高低。

3、父母要强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很高,给孩子无形的压力,孩子也容易输不起。

4、事事争第一的固有观念

中国自古就有争做第一的观念,考试要考第一名,要拿100分,是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这导致了孩子对于自我认知和评价的盲目和迷失。

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找回自我,肯定自己呢?

一、让孩子知道,争强好胜要有个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有人比自己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事情,和自己比,跟别人学。

二、名称只代表当时,不代表以后

即便是现在能拿到第一,这也仅仅是代表当时的你在当时的人群中是佼佼者。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人比你强。如果你没有能在这次的比赛中得到好的名次,你可以再接再厉,下一次你就能比这一次强。

三、接受自己的不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短板。不必拿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比,也不要用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他们一定至少有一样比你强。

孩子需要家长的引导,才能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看到孩子有好胜心,完全在家长怎么引导。

第2个回答  2020-09-20

我记得我的孩子刚上小学时,第一次考试前,懵懵懂懂的他问我:“妈妈如果我考试不好怎么办?”

我拍拍他的小肩膀,回答他:“考得不好一样是我儿子,妈妈永远爱你。”

他又问:“那我考个大零蛋呢?”

我肯定地回答:“一样爱!”

小朋友于是开开心心考试去了。

现在孩子六年级,整个小学阶段,哪怕考试不好,他也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因为他从来就很清楚,爸爸妈妈的爱不会因为他考试好或者不好而有任何改变。

所以,孩子怕输,到底背后是惧怕什么,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不管孩子输还是赢,我们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给孩子最强大的心理支撑,我相信,这样的孩子不会怕输。

反观现在社会,经常看到某某孩子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新闻,让人触目惊心。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变成了不能接受挫折不能接受失误的“瓷娃娃”?反观这些“瓷娃娃”们又大多是成绩不错的优等生孩子,为什么?

1、现阶段教育体系里的优等生,一般是唯成绩论,往往成绩好就代表全部,因此很多优等生的家庭只抓成绩,不关注其他方面的培养,比如心理素质教育,出现了很多高智商低心理素质,接受不了一丁点挫折的孩子;

2、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伴随着夸奖和掌声长大,一路被宠被优待被保护,使得孩子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觉得世界就是以他为中心的,导致很多孩子输不起,接受不了自己一时的失误,;

3、很多家长考得好就奖励,考得不好就责骂。孩子承受不了这样的区别对待,因此战战兢兢,生怕输。

 

以上,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一个最基本的要素首先是要达到身心健康,这包括:

稳定乐观的情绪、积极健康的情感、健全发展的个性、良好的适应能力、耐受挫折的能力、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以及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

而要完成这个基本要素的大前提是:不管孩子什么样子,我们都能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无论他输赢与否,家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

更多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半夏手札

第3个回答  2020-11-14

小孩子失败了,比赛输了,要告诉孩子,这是正常的,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让孩子下次提高警惕,提高水平,让孩子有机会取胜。

第4个回答  2020-06-19

孩子输不起,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