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这篇文言文如何翻译?

这篇文言文该如何翻译?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收敛。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31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止)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魏征长的不怎么样,但是为人很有胆色,善于劝进主上,经常顶着(主上)谏言;或者正赶上主上发怒之极的时候,魏征也不变色,主上也为之息怒。有一次郊祭的回来进言道:“有人说陛下有巡游南山的想法,出巡大队都已整装待发,但是却不见陛下动静,这是为什么呢?”主上笑道:“起初的确有这样的想法,由于害怕爱卿你不高兴,所以就停下了。”
主上偶然间得到一只鹞鹰,牵在手上玩耍,看到魏征远远过来,连忙藏到怀内。魏征一直说话并不停下,鹞鹰竟然被闷死怀中。
第2个回答  2021-03-28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收敛。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出自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⑾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翻译】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第3个回答  2013-03-30
魏征长的不怎么样,但是为人很有胆色,善于劝进主上,经常顶着(主上)谏言;或者正赶上主上发怒之极的时候,魏征也不变色,主上也为之息怒。有一次郊祭的回来进言道:“有人说陛下有巡游南山的想法,出巡大队都已整装待发,但是却不见陛下动静,这是为什么呢?”主上笑道:“起初的确有这样的想法,由于害怕爱卿你不高兴,所以就停下了。”
主上偶然间得到一只鹞鹰,牵在手上玩耍,看到魏征远远过来,连忙藏到怀内。魏征一直说话并不停下,鹞鹰竟然被闷死怀中。

第4个回答  2021-03-28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这篇文言文翻译: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
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收敛。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1][2][3],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1][2][4][3]。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4][5]
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册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贞观十七年(643年),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6]谥号文贞。
魏徵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