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如题所述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此句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扩展资料: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7
反者道之动 人活着就是在解决问题,你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解决问题。我们因为要解决问题,所以才定义了名字,我们说好,是因为有坏,而且我们希望获得好,背离坏,我们是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才创造和“好”,“坏”这些“名字”。其他的所有长短,高低等概念都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创造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高了和低了引起了问题(问题可大可小),我们根本不会创建这些名字。
所以,名字是因为问题(而产生)。问题一旦解决,名字就会失去其价值。所有人都能考试都能得90分以上,你还在那里说能考90分的是好学生,这完全没有意义。你养猪是用来吃的,你关心这些猪是上午出生的,还是下午出生的也毫无意义。
我们用“名”来形容一个东西,仅仅是形容“道”的一个切面,能精确描述“道”的,只有“道”本身,我上面画的那两个二维的图你用文字都表述不出来,更不要说现实中那些3维的,有不同质感的,不同材料的,不同颜色的,不同气味,不同位置,不同时间……无穷无尽维度的东西。

名字,并非是道本身。我们要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必须把眼睛盯在道上,而不是盯在“名”上。所以,我们要的是虚心实腹,放掉那个名,专心看着道。这个需要很大的战略耐性,类似这样:
这就叫虚心实腹。名不是追求的对象,名是暗暗评估的对象。但大道甚夷,而人多好径。搞定道不容易,搞定名还是很容易的,这就会变成这样:
所以你追求那个名,就会失去那个道。你追求“贤”你会失去实际的“贤”,你追求“孝”,就会失去真正的“孝”。你强行去压迫那个名字定义的指标,只会让名字的语义本身发生改变,并不会解决问题本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搞绩效主义不成功。软件企业追求代码量,工程师只会给你更多的烂代码;追求UT代码覆盖率,就会发现更少的Bug。因为把力量作用在名上,劣币一定会出来驱逐良币。用名来作为驱动力,虚心实腹者一定无法和直接求名字的人竞争的。当领导者通过名去推动这个系统,这些系统就一定会“失道”(失去最优解)。这就好比你用竹竿去撬动一块大石头,慢慢加力,就有可能成功,因为你的作用力是在石头上的,但如果你急速用力,只会把竹竿撬断,这时力是在竹竿上的,不是石头上的。求名,只会让道背离名,而不是让道跟着名走。
反者道之动,是个非常Solid的论断。求什么就会失去什么。领导者可以使用口号,但这个口号一定不是你真正要评价的指标,因为被直接使用的指标,一定会和想要得到的那个目标是相反的。
弱者道之用的直观解释是这一段: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直接的理解是,“完满”的东西,要去掉一块,才能用。推广开,你如果建立一个团队,你要让别人进来,你就要空出一块,让别人能发挥作用,那个人才会真正对你的团队有输出。有能力的领导者,总是表现出弱的一面,才有可能在团队中不断引入有能力的人,如果总是处处强,而真正的“强”必须是可以取代别人才能叫“强”吧,但如果你强到可以取代别人了,又何必要团结别人呢?你自己弄不就好了?
第2个回答  2019-05-17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是说不管是循环往复还是向对立面的变化只要是反常的举动都是道在起作用,正如示弱同样是对道的运作!
~《零基础读道德经》
第3个回答  2021-01-01

这一章在全篇中文字最少,只有两句话21个字,但言简意赅、含义深刻。本章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最精辟、最光辉、最造福人类历史的独家思想。国学经典 世界哲学 道家思想 传统文化 老子经典著作

第4个回答  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