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这句话:人终会变成自己不喜欢的人?

很早之前就听过这句话,当初不屑一顾,觉得自己那么独特,怎么可能变成自己不喜欢的人。可是现在渐渐开始怀疑。你有这种经历吗?现在怎样?

年轻的时候,心高气傲,各种看不起屈服于现实的人,等到年纪渐大,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之后,慢慢的,向现实屈服了,渐渐的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这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06
认真思考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就不会随波逐流,就不会。
我没有被死亡狠狠敲打过,这是我的幸运。因此,我也没有认真思考过死亡,这是我的不幸。

今天,我之所以想写写关于死亡的话题,是因为一个作家米奇·阿尔博姆。

阿尔博姆对死亡有着持续的热情,他用清澈、轻盈的文字,一次又一次碰触这个浊且重的主题。我两次阅读他的三部作品《相约星期二》、《一日重生》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间跨度十余年。

这十余年,我曾经自我破碎,然后又重建自我。

我用自己重生的眼睛,去过滤他写下的死亡故事。滤网中留下的,就是这些文字。

爱和责任可以净化不堪的人生

那时,我十一、二岁,是一个退缩、自闭的农村女孩。母亲在厨房里做饭,我给她打下手,负责烧锅。我把棉花柴、玉米杆、枯树枝、半干的烂菜叶、肮脏的破布——我的右手所能抓到的东西——塞进灶间,左手拉动风箱。我盯着跃动着的黄色火苗,它们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

这时,我想到了死亡。

燃烧之火把一切垃圾和肮脏的东西都化为灰烬,这种彻底的清除让我着迷。死亡就像清除之火。再扭曲的身躯、再污浊的人生,再痛苦的遭遇……被死亡这把火一烧,都会变成灰。灰是这个世界上最洁净的东西。

少年时代的我,认为死亡是一种净化。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鸡仔查尔斯·贝奈特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让我猜猜。你想知道我为啥要自杀。”在《一日重生》中,这是鸡仔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鸡仔要自杀。因为他的人生,就像我塞进灶间的烂菜叶和肮脏的破布:他不可救药地酗酒,工作即将不保,妻子离他而去,唯一的最疼爱的女儿连结婚都不通知他……他想通过死,把这一切都清除干净。

午夜时分,他喝得烂醉如泥,冒着小雨,开车上高速公路。他想回到老家,准备在人生开始的地方,结束自己的生命。他错过了出口,索性逆向行驶,与迎面而来的卡车猛烈相撞。他的车飞出护栏,他飞出车子……

他见到了死去十余年的母亲。在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的边缘,他与母亲共度了一天,这一天改变了一切。

在边缘世界,处于弥留之际的人,会想起一些人,那些曾在人世给予他们温暖与美好的人。鸡仔陪同母亲去见的,就是那些在临死前想起他母亲的人。有母亲生前在美发店的客户,有他们家的女佣,还有一些男人——她的美丽曾经照亮过他们的人生瞬间。

鸡仔怨恨过母亲。怨她与父亲离婚,怨她在父亲想回归时不把他留下来,怨她在大学报到时让自己难堪,甚至怨她的美丽……在“要么做妈妈的好宝贝和要么做爸爸的乖儿子”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为了父亲的愿望——成为一个职业棒球运动员,他从大学辍学,去参加棒球比赛,且很快结束了昙花一现般的职业运动员生涯。最后,还是为了父亲愿望,他撒谎并从母亲的生日派对中逃走,去打一场毫无意义的棒球表演赛,母亲却在当天意外去世。

在与母亲共度的一天中,鸡仔知道了一切:作为一个“离婚的女人”,母亲因流言被医院辞退,失去热爱的护士工作,最后在美发店找了一份工作。为了提供他与妹妹两人上大学的费用,母亲与女佣一起,去给别人打扫房间。而那个消失了很多年,又在他大学比赛期间突然出现的父亲,一直在外面有另一个家,另一个妻子和另一个儿子。

知道这一切,鸡仔为自己试图轻生感到羞愧。论不堪,母亲的人生比他的人生不堪好多倍。但母亲很尊严地面对人生挑战,在孩子面前没说前夫一句坏话,不要他的一分钱,辛勤工作供养两个孩子……而自己,却懦弱地逃进酒精里,让家人嫌弃。

鸡仔变了。他和女儿改善了关系,与前妻恢复了联系,在公园和体育场管理办公室做兼职。他常常组织孩子们进行棒球比赛,定出严格的规定: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在他去世前,他告诉周围的人:“要记着现在的我,而不是以前的我。”

十几年后再读这个故事,有些段落让我哭出声来。我对鸡仔的母亲产生深深的敬意。我意识到,真正能净化不堪的人生的,不是死亡,而是爱和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是连在一起的

“没有一个故事是孤立的。它们有时在拐角相遇,有时它们一个压着一个,重重叠叠,就像河底的卵石”。

一个人在《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写下的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部作品通过一个死亡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真相: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连在一起的。

爱迪是一个矮墩墩的白发老人,瘸着一条腿,每天在红宝石码头游乐场内巡视,以确保游乐设施的安全。在他83岁生日这一天,一个游乐设施发生意外,电缆断裂,游乐车飞驰而下。游乐车金属底座上有一个小女孩,在那一瞬间,爱迪扑了过去……

爱迪的人生很不如意。因为在战争中伤了一条腿,他没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只能一辈子在游乐场当一个维修工。

爱迪进入了天堂,遇到了五个人。这五个人,有的他认识,有的他根本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但他与这五个人的人生却奇妙地联结在一起。少了哪一个,也许他的人生就是另外一个模样。

联结后的世界是这样的:在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差点撞到蓝皮人驾驶的车上,蓝皮人为了躲避他,突发心脏病而死。那次死亡带走了蓝皮人,却留下了他。让他放弃所有人生梦想、一再诅咒的断腿,竟然是上尉用枪打断的。上尉打断他的腿,是为了救他的命。那个他根本不认识的老妇人,却是他工作了一辈子,也痛恨了一辈子的游乐场存在的缘由——那个游乐场是她富豪丈夫一时心血来潮送给她的礼物。而妻子是他人生中惟一的阳光,却早早离他而去。而那个被爱迪意外烧死的菲律宾小女孩,却让他的一生都有了意义。以心理学视角来看,那简直是一个认知调整的卓越案例:当知道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让这么一个可爱的孩子失去生命,爱迪哭得死去活来。

他说:“我很难过,因为我一辈子什么也没做。我什么也不是。我一事无成。我迷失了方向,我觉得我不该在那里。”

“该在那里”,她说道。

“哪里?红宝石码头?”

她点点头。

“修理游乐车?我应该那样生活吗?”他长长舒了口气。“为什么?”

“孩子们”,她说道。“你保证了他们的安全。你为我做好事。”

这句话,让爱迪简单而平凡的人生,充满了特殊的意义。

爱迪的故事,让我深深明白一件事情:万物皆为一物。我们每个人都是河底的卵石。你以为和别人毫无联系,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流经你的生命之水也必将流经我。在宇宙的河流里,我们都是一体的。

学会了怎么死,也就学会了怎么活

很多时候,死比生能教给我们更多东西。为阿尔博姆带来永久声誉的《相约星期二》,就是一部死亡教科书,当然,也是一部生命教科书。

那个被萎缩性侧索硬化囚禁在自己身体里的老教授莫里,把自己的死亡变成了一本教科书。十余年前读它的时候,我刚刚移植到这个城市。在那段坚硬的岁月里,我贫困潦倒,苦苦寻找可以存活的土壤和空间,没时间去思考人生意义这类宏大而深刻的问题。

当我经历了自己的人生苦难,当我重新排列了人生重要事件的优先级之后,我发现我真正读懂了莫里,读懂了阿尔博姆。所谓读懂,是你真正想明白了几个重要的人生问题。

人生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金钱?名誉?权力?我有一个标准,凡是在生命最后时刻不能给你带来慰藉和温暖的东西,都不是真正重要的,在你的日程安排中都应该往后排。在莫里生命的最后阶段,环绕着他的是家人、朋友、学生,以及他们的帮助和爱。特别是家庭,它提供了莫里所说的“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莫里说。

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之后,那么怎么活?“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莫里的建议是,去“建立自己的文化”。就像他说的那样,莫里建立了他自己的文化: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在他的“小文化”中,他建立了一种人类互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

十年前,这个观点就深深地影响着我。现在,我也在逐步建立自己的文化:组织读书会,开展家庭教育成长沙龙,为心理咨询师搭建成长平台,为贫困的人提供公益心理咨询,写心理科普文章……“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莫里说。

你有没有害怕变老和死亡?学生问老师。

“我乐于接受老”,老师说,“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莫里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我记起一个故事:英国有一个著名的贵族学校叫伊顿公学。有学生家长问其中一任校长,“学校培养我儿子,将来是从政呢还是经商呢?”校长说:“都不是”。家长追问,“那您能用一个词来说明要培养他干什么呢?”校长说:“如果非要用一个词的话,那就是‘理解死亡”。

后来,另一位校长这样来解释这个词,如果我们的学生一毕业就死了,根本没有什么未来,那么这几年,我们应该给他什么样的教育呢?当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才能给他最好的教育。

我还想起了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的的一然话:“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他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我也问过自己,你怕老吗?不怕!你怕死吗?不怕!因为我已经想明白了怎么活。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用爱和责任应对自己的人生挑战,我和更多的人建立情感联结,我建立自己的文化……

“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莫里说,“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吗?”

你看,小鸟,就停在你肩上。
第2个回答  2017-10-27
怎么没有呢,能保持初心的人都是不用经历生活残酷的人。
说白了,我们处于社会底层,一定要去争取那二八法则中的20%资源,但是人数却有80%。和平的方式是无法达到资源的足量分配,只能通过手段和套路来“骗取”足够的资源,单纯的你当然会被骗,所以那些人就是你“不喜欢的人”。但是这些人可以争取到很多资源,会生活的很好。
然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你必须也变成“这样的人”,才能活下去,不然终将被淘汰。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国民可以非常美好,社会治安会被歌颂,因为大家都能岁月静好,谁要花心思去“套路”?
当然以上说法也是我的个人看法,绝大多数人是这样吧,不排除有些思想异端的人,毕竟,人这么多呢,难免变异~
第3个回答  2017-09-06
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严重的,年轻的时候有很多的梦想,有很多需要实现的理想,可当初的想法是不同的,总觉得时间还早,慢慢来,不要着急,一个一个去实现,当你觉得时间对你来说越来越短的时候,你突然会意识到:我已经老了,梦想已经离我越来越遥远,我就越来越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很无能,越来越看不惯自己,这不是我当初想要的结果,也不是我现在想要的样子,可是时间是不会停步的,这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感悟。
期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只是有一小部分的人会先知先觉,在这一生当中完成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
在此奉劝还年轻的你或已经有所领悟的人,抓住今天立即行动起来吧,应该让自己越来越喜欢自己,敬佩自己!
第4个回答  2017-09-17
我是觉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不足与缺点,但同时也会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但没办法,最终也只能接受这样的自己。。
————————
并不是人类性格会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岁定八十”其实都是真理),而是那个不讨自己喜欢的自己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最终会被自己发现。。
——————————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人的性格其实根本不会改变。但人总是憧景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不懂得珍惜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当生活不如意,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美好而去放大自己的不足。。就开始怨天尤人甚至讨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