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这句话:人终会变成自己不喜欢的人?

很早之前就听过这句话,当初不屑一顾,觉得自己那么独特,怎么可能变成自己不喜欢的人。可是现在渐渐开始怀疑。你有这种经历吗?现在怎样?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在微信上转错账、延迟转账要撤回,被骗转账、充值没到账、提现没到账、找他们客服申请退款:微 信 人 工 服 务 专 线 :0 7 5 5一6 1 9 9一6 2 4 8 (免费拨打)微 信 人 工 退 款 专 线 :0 7 5 5一6 1 9 9一6 2 4 8 (免费拨打)处理:被骗、转错账、延迟转账撤回、充值、提现、退款。――――――――――――――――――――――――――――――――――――――――――――――――人工智能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新世界,或许这个观点的出处已经无从考证,但站在新世界的起点,全球许多国家都对AI充满了憧憬与渴望,尤其是“深度学习”获得突破之后,创业者和投资者的情绪愈发高涨。然而外界对人工智能的讨论一直未能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境地,专家们高谈人工智能的顶层设计,巨头们谋划了一个又一个科幻般的场景,创业者们也在积极蹭热点抓红利,以及不断冒出的人工智能威胁论、失业论等等。只不过,人工智能不是洪水猛兽,更像是一场渐进性的颠覆。人工智能并不遥远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可以追溯到《I, Robot》、《终结者》等科幻电影,亦或是智能音箱、无人超市、自动驾驶等新近兴起的概念,尽管只有小部分科技极客成为尝鲜者,却也预示着人工智能从神坛走向生活的趋势。事实上,人工智能的渗透远非如此。早在2011年的时候,和iPhone 4S同时亮相的还有苹果的智能语音助手Siri。一家诞生于2007年的创业公司,被苹果以2亿美金的价格收购,随后苹果与彼时全球最大的语音识别厂商Nuance合作,具备语音识别功能的Siri 横空出世。不过在2011年还鲜有媒体提及人工智能的概念,Siri也被传统的定义为虚拟个人助理。但在Siri的竞争者或者效仿者身上,“个人助理”的角色发生了些许转变,典型的就是微软小冰,在发布之初便被冠以“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的名号。如今流行的亚马逊Alexa、GoogleAssistant、微软Cortana,乃至阿里的AliGenie、百度的DuerOS等早已被彻底打上了人工智能的印记,并藏身于手机、手表等智能终端。与此同时,苹果也邀请巨石抖森为Siri拍摄场景广告,并在全球范围内投放,无非是为了改变用户对Siri的既有印象,在这场以“人工智能”为旗帜的竞争中增加几分成功突围的胜算。无独有偶,人工智能也在逐渐改变互联网已有的产品形态,比如浏览器这一最“古老”的互联网产品。或许曾经让微软忌惮的网景浏览器已经不为人所知,可浏览器的产品定位在20多年来并未做出本质上的改变。人工智能的应用似乎是浏览器的又一转折点,从国内主流的手机浏览器来看,QQ浏览器、UC等开始尝试内容整合,效仿今日头条进行内容的算法推荐,比如针对不同用户的内容需求和喜好,推送个性化的资讯内容;搜狗手机浏览器直接上线了“智能翻译”的服务,涵盖语音对话翻译、AR实时翻译、拍照翻译、文本翻译等,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翻译”需求。不难发现,从基础的语义分析、深度学习到语音识别、图片识别、A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浏览器发展的新方向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有很多感知并不那么明显的应用。比如搜索引擎的智能化,早期的搜索无非是更加准确的“所搜即所得”,如今的搜索引擎开始涉及更多用户行为的跟踪和学习,在搜索结果上有更多的联想,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商业变现的方式;再比如智能手机厂商纷纷主推的拍照功能,面部识别、动作识别、算法美颜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美图、OPPO等手机厂商无不在营销策略上加入人工智能相关的话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在反垃圾技术上的应用。从电子邮件到BBS到博客,再到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工具,互联网的发展史也是网络社交的编年史。只是早期邮箱、论坛的反垃圾还停留在关键词过滤阶段,后来出现了贝叶斯过滤、肤色识别等算法来应对“图片类垃圾”,但在短视频、直播等新的内容载体上,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神经网络学习等早已广泛应用。正如来自谷歌的吴军博士所说“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就是看它是否已经深入到‘黄赌毒’这种人类最基本的诉求中”。一语成谶,被神话或者妖魔化的人工智能也正在寻求商业上的变革,而机会已经悄然来临。可怕的是场景重塑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有两条路线,一个是技术上的,包括理论、顶层设计、算法研究等;另一条是商业化上的,也可以说是应用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两次人工智能浪潮中,技术始终凌驾于商业之上,而在这次人工智能的爆发中,商业化开始与时俱进。把人工智能当做一个新事物,然后畅想其商业化前景,或者描绘出一个崭新的世界,不免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可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一场渐进性的颠覆,似乎更够感知到人工智能对于商业场景乃至商业结构的冲击,这里有三个例子。首先是语音交互。国内外的科技巨头们几乎全部涉足于此,背后的野心绝非是更智能的语音助手。以智能音箱为例,在电视、手表、路由器等一大波家用设备的竞争中,智能音箱的上位和亚马逊Echo不无关系。一方面,Echo近千万台的销量对开发者产生了不小的诱惑,两万多种互动技能丰富了智能音箱的可玩性;另一方面,Echo证实了语音成为下一代交互入口之一的可行性,并打通了叫车、叫外卖、阅读新闻、网购下单等服务。从大的方向来看,智能音箱打造了IoT的新入口,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在讲述与IoT相关的故事。不过更现实的是,家庭主妇们通过智能音箱就能下单买菜,找寻美甲、家政等生活服务,从需求到服务的路径被极大地缩短,这大概才是巨头们投身语音交互的现实驱动力量,尤其是天猫、亚马逊、京东等电商平台们。其次是工具类产品的变现。在互联网时代,工具类产品的变现一直是一件头疼的事,人工智能似乎带来了更多的盈利可能。作为最早的互联网工具类产品之一,浏览器的商业化并不顺利,至今仍在延续广告的变现模式,更有大批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惨遭淘汰。尽管人工智能对于浏览器的盈利还未出现成功的先例,UC、QQ浏览器等对内容的整合也多半处于信息流广告的目的,但搜狗手机浏览器在智能翻译上的尝试预示着另一种出路。以往的浏览器产品扮演的是连接人与入口的角色,且很多产品是“用完即走”,缺乏账号体系和用户留存。就搜狗手机浏览器的智能翻译来看,已经改变了原先的使用场景,比如说以往阅读外文资料时,需要关掉浏览器,将内容复制到第三方翻译APP才能完成。集成化的智能翻译同样缩短了从需求到服务的路径,而且这是一个用户习惯养成的过程,从文字翻译到图片翻译再到AR场景,用户使用搜狗手机浏览器就可以在国外实现对话、点餐、新闻阅读等服务,同时也在不断挤压翻译APP的市场份额。换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下,包括浏览器等工具类产品已经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延伸,即聚合性和人性化。举个简单的例子,用户在浏览器上通过智能翻译浏览酒店信息,平台可以推送相关的优惠信息,由“连接”服务转为“连通”服务,这些都将是未来的方向。最后是对终端的重新定义。不管是语音助手还是浏览器之类的工具,人工智能出现后都发生了场景上的改变,并最终将改变对终端的认知。苹果或许不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终端厂商,却是最早将其付诸于现实的公司之一。在今年六月份的WWDC上,除了新的智能硬件设备,苹果还带来了两个工具:MLKit和ARKit,前者瞄准了机器学习,后者筹谋了AR。然而,智能终端承担着云到端的载体,包括前面所说的智能音箱,无非是借助这些终端搜集用户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后再回传用户,终端不过是管道。苹果的iOS生态上聚集了超过1600万的开发者,并且为这些开发者提供了700亿美金的分成,但苹果却开始有意识的改变此前“封闭”、“傲慢”的态度,MLKit和ARKit都是针对即时应用场景的工具,言外之意,苹果开始鼓励开发者开发本地化的人工智能或AR应用。原因不难理解,人工智能体系下的核心是AI,然后是平台,最后才是终端,而用户对这一体系的理解却是终端、平台、AI的逆向过程。亚马逊Alexa的崛起足以让苹果恐惧,开发者是逐利的,苹果想要在AI时代保持优势,势必要留住开发者并为之创造更加良性的开发环境。终端是载体和管道,同时也是平台、开发者与用户沟通的媒介。结语人工智能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接地气的方式逐渐改变我们的用户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这也是一场不见硝烟的商业竞争,要么接受AI对场景的重新塑造,要么逐渐驶离商业的中心,这是摆在每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面前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30
认真思考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就不会随波逐流,就不会。
我没有被死亡狠狠敲打过,这是我的幸运。因此,我也没有认真思考过死亡,这是我的不幸。

今天,我之所以想写写关于死亡的话题,是因为一个作家米奇・阿尔博姆。

阿尔博姆对死亡有着持续的热情,他用清澈、轻盈的文字,一次又一次碰触这个浊且重的主题。我两次阅读他的三部作品《相约星期二》、《一日重生》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间跨度十余年。

这十余年,我曾经自我破碎,然后又重建自我。

我用自己重生的眼睛,去过滤他写下的死亡故事。滤网中留下的,就是这些文字。

爱和责任可以净化不堪的人生

那时,我十一、二岁,是一个退缩、自闭的农村女孩。母亲在厨房里做饭,我给她打下手,负责烧锅。我把棉花柴、玉米杆、枯树枝、半干的烂菜叶、肮脏的破布――我的右手所能抓到的东西――塞进灶间,左手拉动风箱。我盯着跃动着的黄色火苗,它们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

这时,我想到了死亡。

燃烧之火把一切垃圾和肮脏的东西都化为灰烬,这种彻底的清除让我着迷。死亡就像清除之火。再扭曲的身躯、再污浊的人生,再痛苦的遭遇……被死亡这把火一烧,都会变成灰。灰是这个世界上最洁净的东西。

少年时代的我,认为死亡是一种净化。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鸡仔查尔斯・贝奈特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让我猜猜。你想知道我为啥要自杀。”在《一日重生》中,这是鸡仔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鸡仔要自杀。因为他的人生,就像我塞进灶间的烂菜叶和肮脏的破布:他不可救药地酗酒,工作即将不保,妻子离他而去,唯一的最疼爱的女儿连结婚都不通知他……他想通过死,把这一切都清除干净。

午夜时分,他喝得烂醉如泥,冒着小雨,开车上高速公路。他想回到老家,准备在人生开始的地方,结束自己的生命。他错过了出口,索性逆向行驶,与迎面而来的卡车猛烈相撞。他的车飞出护栏,他飞出车子……

他见到了死去十余年的母亲。在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的边缘,他与母亲共度了一天,这一天改变了一切。

在边缘世界,处于弥留之际的人,会想起一些人,那些曾在人世给予他们温暖与美好的人。鸡仔陪同母亲去见的,就是那些在临死前想起他母亲的人。有母亲生前在美发店的客户,有他们家的女佣,还有一些男人――她的美丽曾经照亮过他们的人生瞬间。

鸡仔怨恨过母亲。怨她与父亲离婚,怨她在父亲想回归时不把他留下来,怨她在大学报到时让自己难堪,甚至怨她的美丽……在“要么做妈妈的好宝贝和要么做爸爸的乖儿子”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为了父亲的愿望――成为一个职业棒球运动员,他从大学辍学,去参加棒球比赛,且很快结束了昙花一现般的职业运动员生涯。最后,还是为了父亲愿望,他撒谎并从母亲的生日派对中逃走,去打一场毫无意义的棒球表演赛,母亲却在当天意外去世。

在与母亲共度的一天中,鸡仔知道了一切:作为一个“离婚的女人”,母亲因流言被医院辞退,失去热爱的护士工作,最后在美发店找了一份工作。为了提供他与妹妹两人上大学的费用,母亲与女佣一起,去给别人打扫房间。而那个消失了很多年,又在他大学比赛期间突然出现的父亲,一直在外面有另一个家,另一个妻子和另一个儿子。

知道这一切,鸡仔为自己试图轻生感到羞愧。论不堪,母亲的人生比他的人生不堪好多倍。但母亲很尊严地面对人生挑战,在孩子面前没说前夫一句坏话,不要他的一分钱,辛勤工作供养两个孩子……而自己,却懦弱地逃进酒精里,让家人嫌弃。

鸡仔变了。他和女儿改善了关系,与前妻恢复了联系,在公园和体育场管理办公室做兼职。他常常组织孩子们进行棒球比赛,定出严格的规定: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在他去世前,他告诉周围的人:“要记着现在的我,而不是以前的我。”

十几年后再读这个故事,有些段落让我哭出声来。我对鸡仔的母亲产生深深的敬意。我意识到,真正能净化不堪的人生的,不是死亡,而是爱和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是连在一起的

“没有一个故事是孤立的。它们有时在拐角相遇,有时它们一个压着一个,重重叠叠,就像河底的卵石”。

一个人在《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写下的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部作品通过一个死亡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真相: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连在一起的。

爱迪是一个矮墩墩的白发老人,瘸着一条腿,每天在红宝石码头游乐场内巡视,以确保游乐设施的安全。在他83岁生日这一天,一个游乐设施发生意外,电缆断裂,游乐车飞驰而下。游乐车金属底座上有一个小女孩,在那一瞬间,爱迪扑了过去……

爱迪的人生很不如意。因为在战争中伤了一条腿,他没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只能一辈子在游乐场当一个维修工。

爱迪进入了天堂,遇到了五个人。这五个人,有的他认识,有的他根本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但他与这五个人的人生却奇妙地联结在一起。少了哪一个,也许他的人生就是另外一个模样。

联结后的世界是这样的:在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差点撞到蓝皮人驾驶的车上,蓝皮人为了躲避他,突发心脏病而死。那次死亡带走了蓝皮人,却留下了他。让他放弃所有人生梦想、一再诅咒的断腿,竟然是上尉用枪打断的。上尉打断他的腿,是为了救他的命。那个他根本不认识的老妇人,却是他工作了一辈子,也痛恨了一辈子的游乐场存在的缘由――那个游乐场是她富豪丈夫一时心血来潮送给她的礼物。而妻子是他人生中惟一的阳光,却早早离他而去。而那个被爱迪意外烧死的菲律宾小女孩,却让他的一生都有了意义。以心理学视角来看,那简直是一个认知调整的卓越案例:当知道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让这么一个可爱的孩子失去生命,爱迪哭得死去活来。

他说:“我很难过,因为我一辈子什么也没做。我什么也不是。我一事无成。我迷失了方向,我觉得我不该在那里。”

“该在那里”,她说道。

“哪里?红宝石码头?”

她点点头。

“修理游乐车?我应该那样生活吗?”他长长舒了口气。“为什么?”

“孩子们”,她说道。“你保证了他们的安全。你为我做好事。”

这句话,让爱迪简单而平凡的人生,充满了特殊的意义。

爱迪的故事,让我深深明白一件事情:万物皆为一物。我们每个人都是河底的卵石。你以为和别人毫无联系,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流经你的生命之水也必将流经我。在宇宙的河流里,我们都是一体的。

学会了怎么死,也就学会了怎么活

很多时候,死比生能教给我们更多东西。为阿尔博姆带来永久声誉的《相约星期二》,就是一部死亡教科书,当然,也是一部生命教科书。

那个被萎缩性侧索硬化囚禁在自己身体里的老教授莫里,把自己的死亡变成了一本教科书。十余年前读它的时候,我刚刚移植到这个城市。在那段坚硬的岁月里,我贫困潦倒,苦苦寻找可以存活的土壤和空间,没时间去思考人生意义这类宏大而深刻的问题。

当我经历了自己的人生苦难,当我重新排列了人生重要事件的优先级之后,我发现我真正读懂了莫里,读懂了阿尔博姆。所谓读懂,是你真正想明白了几个重要的人生问题。

人生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金钱?名誉?权力?我有一个标准,凡是在生命最后时刻不能给你带来慰藉和温暖的东西,都不是真正重要的,在你的日程安排中都应该往后排。在莫里生命的最后阶段,环绕着他的是家人、朋友、学生,以及他们的帮助和爱。特别是家庭,它提供了莫里所说的“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莫里说。

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之后,那么怎么活?“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莫里的建议是,去“建立自己的文化”。就像他说的那样,莫里建立了他自己的文化: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在他的“小文化”中,他建立了一种人类互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

十年前,这个观点就深深地影响着我。现在,我也在逐步建立自己的文化:组织读书会,开展家庭教育成长沙龙,为心理咨询师搭建成长平台,为贫困的人提供公益心理咨询,写心理科普文章……“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莫里说。

你有没有害怕变老和死亡?学生问老师。

“我乐于接受老”,老师说,“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莫里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我记起一个故事:英国有一个著名的贵族学校叫伊顿公学。有学生家长问其中一任校长,“学校培养我儿子,将来是从政呢还是经商呢?”校长说:“都不是”。家长追问,“那您能用一个词来说明要培养他干什么呢?”校长说:“如果非要用一个词的话,那就是‘理解死亡”。

后来,另一位校长这样来解释这个词,如果我们的学生一毕业就死了,根本没有什么未来,那么这几年,我们应该给他什么样的教育呢?当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才能给他最好的教育。

我还想起了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的的一然话:“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他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我也问过自己,你怕老吗?不怕!你怕死吗?不怕!因为我已经想明白了怎么活。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用爱和责任应对自己的人生挑战,我和更多的人建立情感联结,我建立自己的文化……

“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莫里说,“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吗?”

你看,小鸟,就停在你肩上。
第2个回答  2017-09-30
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严重的,年轻的时候有很多的梦想,有很多需要实现的理想,可当初的想法是不同的,总觉得时间还早,慢慢来,不要着急,一个一个去实现,当你觉得时间对你来说越来越短的时候,你突然会意识到:我已经老了,梦想已经离我越来越遥远,我就越来越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很无能,越来越看不惯自己,这不是我当初想要的结果,也不是我现在想要的样子,可是时间是不会停步的,这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感悟。
期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只是有一小部分的人会先知先觉,在这一生当中完成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
在此奉劝还年轻的你或已经有所领悟的人,抓住今天立即行动起来吧,应该让自己越来越喜欢自己,敬佩自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0-09
我是觉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不足与缺点,但同时也会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但没办法,最终也只能接受这样的自己。。
――――――――
并不是人类性格会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岁定八十”其实都是真理),而是那个不讨自己喜欢的自己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最终会被自己发现。。
――――――――――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人的性格其实根本不会改变。但人总是憧景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不懂得珍惜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当生活不如意,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美好而去放大自己的不足。。就开始怨天尤人甚至讨厌自己。。
第4个回答  2017-09-30
说这句话的人是个理性和感性的人,人有自我、本我、超我,当现实的无奈你不得不妥协的时候,那个自我终将被淹没。可是,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的,是种妥协的艺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当然也要宽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