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如题所述

 一是统筹捐资助学款,填“洼”扶弱,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名气”大的学校总是成为家长、学生选择的热点,由此获得的社会捐助也比较多。在社会择校现象短时期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择校”必然造成名校越来越“富”,“弱”校越来越“弱”的马太效应。为了促进学校的“共同富裕”,南京市从2000年开始,对全市捐资助学款进行“均贫富”,每年统筹30%的捐资助学款用来资助薄弱学校。市盲人学校是一所福利性的特殊学校,每年政府、教育部门都要“贴”进去近百万元的办学经费,教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造。工读学校招收的是有轻微罪错行为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学生,办学经费主要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投入,几乎没有社会资金的融入,是一所名符其实的“弱”校。该校校园窄小,办学设施陈旧,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2001年,南京市动用统筹款,对盲校进行全面改造,对工读学校异地重建,两校共投入3800万元,没有动用一分财政拨给教育的“口粮钱”。目前,改造后的两所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盲校还被认定为江苏省盲人教育资源中心。
  在捐资助学款使用上,南京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2000年开始,实施“农村小学提升工程”和“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对中、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学校标准化改造是一项“耗钱”的工程,在各乡镇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市教育局把部分捐资助学统筹款“填”在学校标准化改造上。凡是改造达标的乡镇,市教育局奖励60万元,调动了乡镇的积极性。目前,全市1300余所中小学全部达到了“新课桌、新座椅、新讲台,教室灯光明亮”的“三新一亮”标准。
  近年来,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本身就捉襟见肘的公共教育资源,更显得力不从心。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增加了大中城市不小的负担。据统计,来宁务工就业的民工子女中,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约有4万多人。为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有学上,每学期南京市都从捐资助学款上“挖”出一块贴补办学经费的不足。仅今年以来,市政府就陆续向外来工子女学校赠送了500套新课桌椅和2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极大改善了外来工子女学习环境。目前,全市有200多所公办中小学接纳约2.6万名民工子女就读。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占全市民工子女总数的65%。另外,还有1.35万名民工子女在政府批准举办的民办外来工子女学校学习。据调查,南京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优于全国同类城市。
  二是发放“助学券”,保“低”帮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城乡中,有一批贫困家庭难以支付孩子的读书费用,如果这些孩子得不到帮助很有可能会辍学。据调查,家庭困难学生集中的学校往往经济上也不宽裕。过去,南京市贫困家庭孩子的读书费用主要依靠学校减免或学生的捐助来维持,但由于学校本身的教育经费只够“吃饭”,无力“填补”这笔不少的开支。如何让适龄孩子既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又不给学校承担这笔本不该由学校承担的费用呢?2002年开始,南京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动承担起这一“责任”。该市通过发放“助学券”的方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根据1―9年级不同的学杂费,南京市制定了不同面额的“助学券”,凡是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低保家庭子女,都可凭“低保证”到教育主管部门领取相应面额的“助学券”。每学期,“低保生”凭“助学券”可以冲抵60%左右的学杂费。2003年,该市将“助学券”向农村低保家庭子女延伸。到2004年秋季开学,“助学券”已覆盖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除此之外,该市还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帮助普通高中、职业学校以及市属高校的贫困学生解决上学难问题。据市教育局负责财务工作的同志介绍,每年有近1000万元用于发放“助学券”以及补助困难家庭子女读书。政府的资助,让全市贫困生学而无忧。
  为帮助贫困孩子有书读、读好书,南京市还专门创办“爱心班”、免费学校这样的“教育特区”,保证适龄孩子百分之百地入学。2000年,南京市在全省首次创办了“爱心班”,专门招收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全免,有的学校还为学生们提供免费午餐。2001年,该市分别在六个城区开设了“爱心班”。目前,全市有200多名学生分别在这些特特殊班级读书。南京市还开办了一批免费学校,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智残、肢残、视残的“三残”儿童、青少年。学生所有的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等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不需要学生、学校支付一分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
  三是实施教师优岗计划,奖教兴农,打破教育“二元结构”。农村教育的薄弱除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外,骨干教师的流失也是导致农村教育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农村中小学硬件不硬,骨干教师流失,会越来越薄弱。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干预,势必造成校际、地区间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打破这种局面,稳住农村教师队伍,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南京市实施了教师优岗计划,鼓励骨干教师在农村学校和普通学校任教。南京市政府规定:“对在农村学校和普通学校任教工作量饱满、教育教学质量高、获得普遍好评的骨干教师,给予相对优厚的待遇或奖励。市学科教学带头人等高级以上优秀教学骨干教师在农村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每月发放优岗津贴600元。”这一政策有效“锁”住了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
  在留住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同时,南京市还出台政策鼓励城里名师往农村“倒流”,采取“定居”、支教、“城乡手拉手”等办法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师资。该市规定,城区名校教师到非城区、农村“薄弱”中小学任教、支教的,职称评定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城区名校至少要与一所非城区、农村“薄弱”中小学开展“城乡手拉手”帮扶挂钩活动,每学期,名校要派名师到挂钩的学校上公开课、指导教学,“薄弱”学校至少派1名老师到名校跟班见习;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名教师在六城区省级实验小学、省级重点高中(三星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以下中小学任教或在非六城区中小学任教,每月发放优岗津贴1000元。
  四是吸纳社会资金,兴办“民”校,满足老百姓多样化教育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的转变,老百姓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2000年,南京市教育局着手调研、论证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行性。2002年,按照民办学校“六独立”开始“名校办民校”工作试点。把三所“老牌”优质公办学校进行放大。南京外国语学校采取股份合作方式,学校品牌占25%的股份参股,在东郊征地355亩,兴建仙林分校。学校规划建设10万平米校舍,分别招收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学校建成后班级数达到80个,可容纳3300余名学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选址江宁开发区,建立江宁分校,学校品牌占股28%。分校占地530亩,校舍面积达24万平米,班级数可达120个,可容纳5000余名学生。金陵中学以25%的无形资产入股,在开发中的河西新城建立河西分校。分校占地231亩,建筑面积10万平米,学校规模达60个班级,容纳3000名学生。
  南外――东郊,附中――江宁,金中――河西。在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果敢决策下,形成了“名校办民校”三足鼎立的区位优势和教育优势。三年后,这种优质教育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南京市民办学校已经达到89所。民办中小学教职工总数约3700人,在校学生数近5万人,约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7%。高中阶段学生7000余人;初中学生近2.6万人,占全市初中学生总数的10.27%;小学生1.5万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4.26%。
  这些“民”校的校舍、法人、资金帐户、人事管理等全部独立管理、独立核算,是真正意义的“独立”学校,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除了部分学校以学校品牌入股外,全部资金来源于民间。教师进出、工资奖金、晋升晋级等一律按照工作实绩考核,但分校秉承的教育风格、文化底蕴与本校却是一脉相承的。现代化的校园设施、宜人的环境、全新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教育理理念、厚重的教育底蕴使得民办学校欣欣向荣、生机勃发。“名校”办“民校”,吸纳社会资金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在更高层面起到推进教育公平的作用。
  此外,南京市还从招生政策上尽力为学生提供均等的读书机会。在小学升初中招生时,该市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支持、不鼓励、不倡导”择校,对确有择校需求的实行电脑摇号的办法解决。多年来,一直比较火热的“小升初”择校现象所有降温。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市90%以上的小学毕业生通过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升入初中阶段学习。在中学升高中招生时,市教育局拿出热点高中3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各初中校,调动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25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方式:
1、人人享有教育机会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明成果的充分权利,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也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教育的公平性。不论是智优学生还是弱智学生,在接受教育上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要让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当然,对各类不同学生进行的教育应该是有针对性的。
2、克服急功近利行为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既表明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负有责任,也表明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权利属于人民,受教育机会向人民开放。现在,希望孩子全面发展,接受优质教育,已成为全民的共同愿望。人们对教育的期待、需求、重视,都超过了任何时代和任何一个时期。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甚至教育观念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提供的教育条件会有差异,应当为不同的人提供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教育机会。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真正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出发,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满足人们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说到底是要为每个学生幸福成长提供优质教育。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分析,据了解,目前学生中比较困难的大约有5类,一类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第二类是心理有偏差的学生;第三类是行为规范有问题的学生;第四类是缺损型家庭的学生;第五类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困难的学生,既是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所需要做的事情,也是把优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体现。
4、提供不同层次教育
优质教育是先进的教育设施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的统一体,是基于一定物质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优质教育才是真正的、实在的,从而也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利用。人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期盼优质教育来弥补。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人人都能接受教育,最根本的是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各种学校就是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也应当提供分层的教育。
第2个回答  2022-04-06

免试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规定,当下,我国的义务教育已从“有书读”迈入“读好书”阶段,不仅要解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有学校上”问题,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校”需求。前提是要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城乡、校际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这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担当。不容回避,目前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问题比较突显,这既有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人口数量、结构变化问题,更主要应着眼解决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质量的差异问题,要积极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

推荐一个免费初中教育资源分享网站,学习口袋网。网站拥有丰富的试题、课件、教案等初中教学资源,而且所有的资源均可免费下载。

分享下免费的初中在线教育资源:百度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pwd=gqeb 提取码: gq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