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声明,我这也都是网上搜的啊
一)独特的技法
形意拳在技法上有三乘功夫、三步练法的不同进阶。要想求得深知,练有所得,就需要按这三步不同进程去追求。
1.特有的桩功——三体式和与之有关的技法理论。
形意拳的基本功,据尚云祥先生所传,在正式练拳之前要先站好桩,站的就是三体式(又名三才式,也叫鹰捉式)。按尚先生所要求的难度、精度要求较高,由腿颤、气浮,变得意气贯四梢,手、脚心发热,继而手关节和膝关节吱吱作响,不但他人用手可以摸到,响得声大时,还能听到手指、膝盖处的吱吱响声。这个桩功确有增强体力,押筋拔骨,充实丹田,气贯四梢的作用。
文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网
http://www.civcn.com/ 有人说尚先生教人,得先站三年桩,虽言过其实,但站桩是为筑基、定型,找劲增力。故站三年桩还远远不够,应经常不断地站才行。如长时间不站桩,不但腿弱、周身劲散,而且会使姿式变形,因云,为了长功力,坚下盘,舒筋理气就得经常站桩。
"
http://www.civcn.com/ 如不是专这治病养生的需要,仅为练好形意拳,以求达到体用兼修,就尚先生所传是不需要再练别的桩功。先生常说“怎么讲(按拳经所说的要旨)就怎么练,怎么练就怎么用”。换句话说“怎么用,平常也就该怎么练”。这样才是练为所用,久而功纯,用才有效。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都采用三体式所用的腿劲和步型,(套路中也有少数适应特殊需要的其他步型)。走起来一般就是“行如槐虫”的“槐虫步”。不管前脚怎么脚怎么蹬,定型动作还是离不开三体式这因为练为所用,熟能生巧,功纯自精,所以说三体式才是形意拳万法归一的桩功。故人们把它视为“入道之门”,称它为“母式”。
人们练桩功最初都觉得苦涩难熬,久之才会回味无穷,乃至桩实根固,内外充实;体质增强,六合劲整。故前辈常说:“桩功是个宝,得它才能好。”如果不这样做,什么“不动如山岳”,“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等技能,那只能是空谈。因为根不固欲发无力,又怎能放人制敌。
文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网
http://www.civcn.com/ 形意拳技法,从站桩开始到正式动作,不论是练外形,还是究内意,从静到动,从简到繁,从练到用,都有它内涵深邃的技法理论,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应该对它练熟悟通,形成自然,使之一动即有,不思自得才好。这些技法理论是根据古代哲学、道家养生中医内经阴阳五行之说结合武术技法形成的,故其技法多用哲学用语概括之。
U
http://www.civcn.com/ 在练三体式之前,先作自然直立的预备式,目的是为了调息、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正因为它是“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故前人称之为“无极式”。静立是为了准备练动作,由“无为变有为”,虽然外形未动,而“精神确有所专注",故有“无极转为有极”之说。接着就屈臂、屈腿,但左右阴阳不分,两臂贴身抬起,双手相依下按置于腹前,上下束而为一,为做动作作好准备,即所谓:“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源。”故前辈称之为“太极式”。从上述三体式前的三步曲,从“无思无意”到“神有专注”而至“动作即发”这三步曲正是由静到动的,是对内在精神意识的良好训练。经曰:“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真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这些论述在技击上都能起到使对方难知动静、虚实,起到震撼军心的作用。经曰“......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绝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归根合成一气”。尚先生说:“形意拳主要练的就是神与气。”丹书云:“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练习时,只有定心宁神,才能意气流行,只有绝于杂念和物象,使神有专注.才会启发灵性。只有这样在锻炼上才能扶入精微,神气贯通;在使用上才能灵感过人。因之在学练中对这默默无为的过程切莫忽视。
C
http://www.civcn.com/ 当开始做动作,两手握拳由肚脐向左右拉开,这一动作包括以两前臂贴身向左右拧转撑开的束身之力。左右阴阳既分,故称为“两仪式”(即阴阳)。《内经辑要》说:“它是一个机动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性。”用在形意技法上,是泛指人体的相对部位和在动作上反映既相反、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上下,前后,左右,向背,仰伏,动静,虚实,刚柔,束展,伸缩,收放等等动作和作用,两者既相反、相成,又相称和相撑,因之在技法上概以“阴阳”代之论之。
所谓“三体”,又叫“三才”,原指天、地、人。而在形意拳经中称人体也是个小天地,故亦有三体之说,这就是形意拳“三体式”的名称由来。也叫“三才式”或“鹰捉式”。所谓“三体”即泛指上、中、下三盘,亦即头、上肢、下肢,亦包罗上下、内外、通体。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锻炼扶微功到.如能做到阴阳相合,内外一气,三体纯一,在练功找劲上则能“无可无不可”,故曰“三体重生万物张”。
文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网
http://www.civcn.com/ 拳经所讲的“四象”,更是属于纯技术的象形取意的一身之法,与所谓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无关。它指的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谓之“四象"。借以求得夹剪劲的鸡腿,三折之势的龙身,沉肩竖项的熊膀,宜顾宜打的虎抱头。这四种象形技法正是形意拳一身之法的概括指南。在锻炼中时时处处能做到要求,则练之增益,用之得力。拳经所讲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医用它来说明五脏和人体有关机制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生化和制约的关系。形意拳就是根据中医内经阴阳五行之说用以怯病,健身,变化器质,培养体力和技术的,因之练五行拳既是为了对身体增益,故要遵循相生之理来练;遇有病理变化,又要用相乘和反侮(即顺克和逆克)加以制约,故而运用这生克制化之理。但在五行拳技击的使用上,却不能生搬硬套地来运用这生克之理,因为技击使用是千变万化的,必须“随机应变”,“用无定法”,故也不存在必须用什么拳克制什么拳,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M
http://www.civcn.com/ 形意拳对“六合”这一技法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六合”是形意拳的技术之本,故形意拳的前身就曾叫“心意六合拳”和“六合拳”,说明“六合”是构成形意拳的技法核心。练形意拳的人磨砺以求的“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是为了向更高级的技法造诣进军的基础,而“六合”是最直接的为它建立技法前提的,就是“六合”。当然这个“六合”不是指哲学的“天地四方谓之六合”而是指人体的内外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要求上下肢的各个根节、中节与梢节做到上下相合。三催劲整,动作如一,才算做到外三合。所谓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只有做到心动意发,气力齐行,才算做到内三合的技法要求。但还必须与外三合的上下相合,三催劲整,动作如一这三者完成一体,才算做到内外六合,达到“周身完整一气”。所谓的“三催劲整”即是上肢肩催肘,肘催手;下肢的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肢的三催劲完整一气,动作如一,才算做到“三催劲整”。
拳经所讲的“七拳”就是“头、肩、肘、手、胯、膝、足”。也就是人体用以发挥进击作用的七处发劲的突出点,人们比作闪烁发光的“七星”,故也叫它“七星”。而是利用六合整劲散发威力的七处发劲点。
尚先生在讲到六合劲整、七拳发威时,又提到人体练功要练有“八面劲”,只有抓住这个技法要领,才能逐渐追求到“哪沾哪有”的技法高超境地。实质也正是掌握了“以上、以下十五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这一技法窍要。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六合,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一、三体式功法
无极式:习练者先选正方向:立正姿势站好,两手自然下垂,头正上顶,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心平气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丢却妄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这时你会感到心脏在平稳跳动,气血在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身内外阴阳平衡。
“无极式”是三体式的预备式,主要是调理习练者使心态平静,气血周运,阴阳平衡,为筑基功的修炼打好基础。
长时间站无极式,可调节中枢神经,精神内敛,精力充盈;心脏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病症有显著的疗效。
三体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随气的吸人,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时(如图1),再将吸人之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之气,两手再按原来上升的路线慢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曲(如图2),两掌变拳(如图3),拳心向上,两拳稍停,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线向上走至心口(如图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斜上方行至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如图5),再将拳变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一尺左右,右手变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体式桩功(图6),整个动作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动作要领: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脚趾尖(图7)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要顶,要正;左手要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劲,指尖向前。
二、三体式与定步鹰捉的区别
三体式的几个动作都要求匀速,力戒忽快忽慢。三体式从无极式到有极式的过程都是调节呼吸过程的动作,调动意、气的过程,采用的是缓慢的匀速运动。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贤们才把三体式和定步鹰捉分别开来。
定步鹰捉是在无极式的基础上开始的,两手贴腹部沿中线向上提至胸口,再贴腹部沿中线向下沉至脐两侧。然后,右拳向上贴腹至胸口处向前上方打出,打至与眼眉齐,左拳从下向上方沿中线打出,拳心向上,打至两手相叠时同时变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齐。整个过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点最快,左拳变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齐时最快,它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因此,从这点来说,“三体式”和“鹰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形意拳先贤们所认可的,也希望我们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三、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