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把孩子养废的家庭都有哪些共同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我觉得很多新手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当中,会由于自身意识不到孩子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渐渐的变成一个不思进取,非常懒散的人,这种情况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家长们在带孩子的时候,不知道孩子的思想是什么样子的,不能够很好的体恤孩子的情绪,以及在孩子面临问题的时候

,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所以导致孩子慢慢的变成了其他人口中所说的“废物”。

那么,把自己的孩子养成“废物”的家庭,到底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第一个就是对孩子过度溺爱。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听到过一些类似于家长如果过度溺爱孩子,就会把孩子变成杀人恶魔,或者是罪犯的新闻。很多年轻的家长虽然在听到这一个新闻过后会认真的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还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他们认为,孩子就必须要去宠爱,才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所以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就会过分的溺爱小孩子,从而让孩子的性格养成存在很大的缺陷。

其次,第二个就是父母在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过于专政,并且不愿意听从孩子的意见。

绝大部分父母认为自己在带孩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严格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只有用严厉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才能够知道自己的父母是非常严厉的,并且会听从自己父母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父母在做家长的时候,虽然会具有很大的成就感,并且认为孩子非常的听话,但是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性格也会发生畸变,并且将家长这种独立专政的行为认为是心理扭曲的一种行为,孩子虽然看上去很听话,但是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当中,性格会变得更加懦弱,在面对父母的时候也不会说真话。

最后一点就是,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只会打骂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不良事件,家长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以一个温柔的态度去教导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在温柔的教导之下,变成一个知书达理,行为正常的人。动辄打骂自己的孩子,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暴躁,从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伤害到别人。父母的溺爱,父母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可是孩子本来就在一个接收外物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和纠正,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懂教育,如果没有时间没有精力,那就引导孩子好好做人,不放弃、不害怕、懂得爱、懂得心疼,懂得规矩
第三孩子,教育的主体一定是孩子,而不是成绩、不是学习、不是理想和未来。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任何人都不应该剥夺,包括父母。

作为孩子,在小的时候需要被爱、需要陪伴、还需要规则。爱与规则都是从小强调,而不是某一天突然告诉孩子的啊。

第2个回答  2022-10-31

1、父母本身就喜欢偷偷摸摸、爱贪小便宜。

老家的一户邻居,经常在东家地里偷一株青菜,西家田里采一颗葱,儿子也学着偷偷摸摸。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长大了据说竟然敢偷国家电缆,被判了几年刑期!

你看,只要人一旦沾上“贪”,就麻烦不断。

贪财可能去偷盗、去徇私枉法;

贪情可能给自己引来情欲的无妄之灾,家庭分崩离析。

所以从小要教育孩子别贪小便宜。戒贪!

要教他们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合理合法的方法满足自己的正当愿望。

2、父母不进取,好吃懒做。

还是老家邻居,也是我同学。

不能说他废了,但我听父母经常用很惋惜的口吻说起他。

他爸爸很爱喝酒,后来生生地醉死了,而因为贪杯,干活也很懒惰,有一分钱就要买酒喝,于是没有能力在我同学初中毕业后供他继续上学。

这位同学长大了到省城工作,以为跳出了父亲的坏影响,结果这位父亲还是经常打电话要钱买酒喝。同学很孝顺,于是自己也没攒下什么钱,老大不小还娶不到媳妇,好不容易以未婚男子的身份结婚,竟然娶了一个带孩子的女人。

我个人认为,如果他父亲不贪酒,他本来可以过得更好的。

结论:

对我而言,

我认为孩子健康成长、能独立、不犯法,不给社会添乱就不叫“养废”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希望孩子多读书,考好大学,因为那是我们认为的最容易最确定的路;但是未来怎么样,谁也说不清。

只要身心健康,保持学习,永远对世界好奇,愿意去探索去实践,能实现孩子自己给自己的价值,就可以了。

以上。

祝好。

第3个回答  2022-10-31

盲目攀比型。这种家庭氛围会大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自卑,甚至自闭。在我小时候,老妈看到电视上有与我相仿年纪的孩子在舞台上唱歌或者跳舞,她总会说,你看看人家,小小年纪就能上台表演。

这种问题我纠结了好多年,后来才明白,人家孩子之所以能上台,首先是有那种上台的机会;平时有专业培训,就像现在孩子们上的兴趣班;或者父母就是从事相关行业的,家庭引导和耳濡目染而形成的。然而我却什么也没有,但强加在自身的心理压力却影响了我很多年,甚至如今也会有。

别人家的孩子毕竟是别人家的,我们总不能一直长别人家志气,老灭自己家孩子威风。有时候可能碍于面子要不停夸别人家孩子,但自己孩子会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固化技不如人的假象,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验证这种不足,最终成为实事。有些时候不是自己孩子真不行,而是被这样的家庭环境框定、框定、再框定,孩子的自卑心理甚至自闭心理也就逐渐形成为一个稳定性的人格性格特征。

自以为是型。家长总希望孩子优秀,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应该学好这个,学好那个。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直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说要把自己人生的缺憾转嫁到孩子身上,就像有些家长小时候没条件上兴趣班,想学绘画,如今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给小孩报绘画班,就大错特错了,这样是把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带到另一个极端了。

碎碎念念型。这属于一种总是在唠叨絮叨的家庭,但一切总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为孩子好,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至高无上的道德绑架,孩子就像一条皮筋,一开始富有弹性,拥有自由活力,但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大,压力与日俱增,渐渐地变得僵直,变得为命是存,变得毫无耐心,直到绷断的那一刻。

第4个回答  2022-10-31

很多新手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当中,会由于自身意识不到孩子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渐渐的变成一个不思进取,非常懒散的人,这种情况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家长们在带孩子的时候,不知道孩子的思想是什么样子的,不能够很好的体恤孩子的情绪,以及在孩子面临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所以导致孩子慢慢的变成了其他人口中所说的“废物”。那么,把自己的孩子养成“废物”的家庭,到底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第一个就是对孩子过度溺爱。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听到过一些类似于家长如果过度溺爱孩子,就会把孩子变成杀人恶魔,或者是罪犯的新闻。很多年轻的家长虽然在听到这一个新闻过后会认真的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还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他们认为,孩子就必须要去宠爱,才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所以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就会过分的溺爱小孩子,从而让孩子的性格养成存在很大的缺陷。

其次,第二个就是父母在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过于专政,并且不愿意听从孩子的意见。绝大部分父母认为自己在带孩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严格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只有用严厉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才能够知道自己的父母是非常严厉的,并且会听从自己父母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父母在做家长的时候,虽然会具有很大的成就感,并且认为孩子非常的听话,但是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性格也会发生畸变,并且将家长这种独立专政的行为认为是心理扭曲的一种行为,孩子虽然看上去很听话,但是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当中,性格会变得更加懦弱,在面对父母的时候也不会说真话。

最后一点就是,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只会打骂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不良事件,家长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以一个温柔的态度去教导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在温柔的教导之下,变成一个知书达理,行为正常的人。动辄打骂自己的孩子,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暴躁,从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伤害到别人。

第5个回答  2022-10-31
我感觉那些把孩子养废了家庭的共同点有下面的三点
第一点,女强男弱型。妈妈太强势,要强,说一不二,往往左右家庭决策的走向。爸爸处于从属地位,为命是存。不是说爸爸的做法不好,可能这也是爱的一种方式,但物极必反,一味退让有可能毁掉整个家庭,更别说孩子的未来。

自古以来,家庭之主就应该男人来做,我没有任何贬低女性的意思。这是由天性决定的,是大自然的规律,通常说,女性是感性的动物,男性是理性的动物。很多事情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女强人的家庭往往多是不幸福的,因为很多时候女强人也需要温存,也需要依靠,只是那个依靠的强大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继而因感情所困,不能自拔。男弱女强的家庭基础本来也就是脆弱的,一味强势的女性与心有不甘的男性或者是那种隐忍的男性,终究会是个情感破裂的爆发点。

这样的家庭组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可想而知。强势的妈妈带领这个家庭走向强势,走向感性的极端,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是唯唯诺诺,是小心翼翼,是压抑,是无处发泄。

第二点 盲目攀比型。这种家庭氛围会大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自卑,甚至自闭。在我小时候,老妈看到电视上有与我相仿年纪的孩子在舞台上唱歌或者跳舞,她总会说,你看看人家,小小年纪就能上台表演。

这种问题我纠结了好多年,后来才明白,人家孩子之所以能上台,首先是有那种上台的机会;平时有专业培训,就像现在孩子们上的兴趣班;或者父母就是从事相关行业的,家庭引导和耳濡目染而形成的。然而我却什么也没有,但强加在自身的心理压力却影响了我很多年,甚至如今也会有。

别人家的孩子毕竟是别人家的,我们总不能一直长别人家志气,老灭自己家孩子威风。有时候可能碍于面子要不停夸别人家孩子,但自己孩子会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固化技不如人的假象,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验证这种不足,最终成为实事。有些时候不是自己孩子真不行,而是被这样的家庭环境框定、框定、再框定,孩子的自卑心理甚至自闭心理也就逐渐形成为一个稳定性的人格性格特征。

第三点,自以为是型。家长总希望孩子优秀,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应该学好这个,学好那个。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直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说要把自己人生的缺憾转嫁到孩子身上,就像有些家长小时候没条件上兴趣班,想学绘画,如今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给小孩报绘画班,就大错特错了,这样是把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带到另一个极端了。

再举个我的例子吧,上初中刚开始接触英语,说不清楚老妈出于何种理由发誓要让我学好英语。在这种信念的坚持下,学好英语成了我必须完成的事情,每天总要坚持监督我背诵英语课文。

从开始刚接触英语的新鲜劲过了以后,面对强势的威逼,我成了英语课文复读机。最后背课文成了滥竽充数,每每背诵都是瞎哼唧,因为老妈也听不懂。这种学习方式效果是有的,初中英语由于语法的知识当时相对较少,做题靠语感也能获得很高的分数,但无形中产生的厌倦感。等上了高中,语感不奏效了,却对英语产生了本能的抵触,后来的语法学习当然也跟不上了。

纵使之后再努力、再刻苦,高考英语满分150分,自己只得了65分,没及格,刚刚够得二本分数线。倘若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得个80来分,或者说英语不是一个弱项,高考也不用没那么费劲就可以考个好大学了,因为高考前我死磕了半年,英语占用了我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考前两次模考英语都是44分,现在想想,当时可能已经晚了。

因此,拿家长自己的思维去框定孩子,必然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