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

如题所述

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只鸿门宴一次正确地选择了忍住不杀,还被后人讥笑为“妇人之仁”,人做到这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当然,也有范增这样“智者”的误导因素在其中。《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名篇,也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名篇。然而,因为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去看原文和相关的刘邦、张良、樊哙等人的纪传,所以大家望文生义,往往把项羽当做庸人,把刘邦当做奸人,把范增、张良当聪明人,把项伯当小人,把樊哙当莽撞人。其实,如果细读《史记》的相关篇章以及后来学者的分辨,大家的上述印象恐怕就将动摇。下面,我就帮大家翻检一下。首先,简述一下鸿门宴之前的大事件。始皇帝死后,秦虐,民反,英雄逐鹿。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推楚王孙熊心为怀王,恢复楚地,沛公刘邦率众来投。此时,秦国主力军,一在南越拓土,一在长城守边。所以,六国诸侯军得以复兴而坐大。但,秦少府章邯率军分别平定,先破斩陈胜、吴广、项梁,又邀击诸侯于赵国,战局迅速变得对秦有利。此时,怀王召集宋义、项羽、刘邦开会,议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消灭秦军主力,并慑服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关入关中;一路西进,经武关进入关中,取咸阳灭秦。怀王与宋义、刘邦约定,谁先入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

其中,西路主将是刘邦,北路主将是宋义,项羽是宋义的副将,范增是宋义的军师。

花开两朵,先表一支。北路军走到半路,宋义勒兵不进,隐隐有坐观天下成败,拥大军以自立的意思。于是,项羽、范增合谋,干掉宋义抢占了军权,然后破釜沉舟,渡河与秦军在巨鹿一战而破之,秦军败降,诸侯畏服。于是,项羽率众进军关中,在路上,发现秦军投降的士卒不服、生了贰心,遂坑杀秦军将士二十万,只留章邯等三降将以备后用。但兵临函谷关时,联军发现刘邦已经先入关中,并派兵守备了函谷关,于是破关而入。项羽部众共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其中,项羽本部有十几万,剩下都是诸侯的部队——其中有些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附,还有的甚至处于被解除了武装的状态。刘邦的军队10万,驻扎在霸上——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刘邦没有据守咸阳,这是鸿门宴那晚项羽不能贸然杀他的最大原因。刘邦出发之后,一路智取力夺,兴仁者之兵,行诡谋之用,才打进关中。而且他入咸阳之时,对父老约法三章,对故吏安置妥善,不抢秦宫的女人,不杀降顺的将士,不贪府库的财宝,把一切都安置停当,才老老实实地退军霸上,等诸侯军队的到来。所以,说他“劳苦功高”是一点也不为过。他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是个愚蠢的小人,认为挑动项刘争战,自己能得到项羽的信任与赏赐,于是,到项羽那里告密,说刘邦图谋不轨。于是,有鸿门宴的故事,事情经过课文已有了,不再赘述。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吗?

不是。

项羽此前杀宋义,有范增与全军将士的支持;坑秦卒,有诸侯军队襄助。现在要杀刘邦,但是诸侯会帮助他吗?不会。因为那时候项、刘都是怀王手下的将军,都是楚军,而且矛盾没有公开化——受阻函谷关,曹无伤告密,令项羽感觉刘邦有敌意,再加上范增一顿故弄玄虚的教唆,才使他一怒要攻打刘邦。项羽当时的年龄很小,只有20多岁,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岁数,战场上很厉害,政治上却还很稚嫩。而当刘邦亲自到鸿门谢罪,并把功劳与称王的资格拱手相让时——其实很可笑,刘邦有什么罪好谢呢——刘大哥已经把自己包装成道德的完人,亲切的战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时项羽再杀掉刘邦,势必失去众多诸侯的信任,势必影响自己的威望,也没法向怀王交代。同时,刘邦的军队虽然不多,但若诸侯军队继续作壁上观,项刘火并窝里斗,双方都是十几万人,纵使项羽能胜,也将导致自己元气大伤;即使杀掉刘邦,其部队也不可能轻易就会被自己兼并(刘邦军中有不少秦人,而项羽刚刚因为难以协调自己部队与秦投降队伍之间的关系而坑杀了二十万秦人)。当时,对于项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杀掉刘邦,而是赶紧利用自己的威势,抓稳时机,分封诸侯,剪除对手,获取众心,建立霸业。所以,项伯回营对项羽做工作汇报的时候,真正打动项羽的并不是刘邦于秦宫室、宝库、美女无所取,而是那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所引发的他对大局的全盘考虑。“项王许诺”,其实,鸿门宴的前夜,项羽就基本放弃了第二天要修理刘邦的意图。所以,项羽考虑再三,还是没有杀掉刘邦。

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是他入关后所做的惟一正确的选择。正是这次项刘言和,才构成了项羽得以马上着手分封诸侯的基础,才是他得以称“西楚霸王”的基础。

但是接下来,项羽却做了若干非常错误的抉择,其中一项,就是没有除掉刘邦。其错误如下——烧杀秦地。秦楚世仇,楚亡后有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加上各国遗民都恨秦人,所以烧杀当然是为报仇雪耻。此外,项羽立意不把关中作为根据地,所以要进行战略破坏。但是,虽然项不能像刘那样选择安抚的上策,而选择了战略破坏,这也不是没有办法补救:将关东六国的乱民、滑民、罪人殖民到秦地,与秦人共处,使得民怨自相抵消,起码无法形成合力。独占秦宝。项羽夺取了秦宫历年的珍宝与美女,挟之东归彭城。后来,这成为很多诸侯跟随刘邦偷袭彭城的一个诱因:刘邦答应他们,破城之后,公分其宝。乱封诸侯。项羽主持分封,如同儿戏,各国旧王族被挤走,甚至没有了领地,而分封在最好地方的,则是项羽的战友和亲信。这成为其后几年大起战端的直接原因。放走刘邦。项羽称霸以后,能与他争天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田荣。刘邦的危险性自不待言。称霸之后,项羽为刀俎,刘邦为鱼肉,除掉他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项羽先夺其兵权,并留刘邦于身边,挟其东归,然后或翻出旧案,或秘密处决,都易如反掌——就像刘邦后来杀韩信、彭越那样。而改封刘邦在汉中,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则难测,这是对项最不利的选择,等于驱虎入山。同时,齐国在六国中与秦关系最好,灭国最晚,而且不战而降,破坏最轻。田荣、田横兄弟又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占据齐国旧地,自然是项羽劲敌。后来,刘邦从关中杀进中原,正是在项羽同田氏激战于齐地时,趁虚而入的。项羽枉称霸主,起码在杀人这一项上,比刘邦差远了。刘项逐鹿,刘邦杀的英雄比项羽多得多,但他取了天下;天下也不以他为暴君。杀人容易,关键是什么时机杀,在哪里杀,让谁去杀,怎么杀,杀完以后跟大家如何解释。历史上,那些成为“明君”的强人或者流氓,都是善于掌握杀人火候的大师。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只鸿门宴一次正确地选择了忍住不杀,还被后人讥笑为“妇人之仁”,人做到这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当然,也有范增这样“智者”的误导因素在其中。(转自趣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2

在鸿门宴上,项羽要想杀刘邦,可谓是一挥而就。即使是刘邦回来营中去,项羽依然有时机、有才能击杀刘邦。刘邦能够全身而退,最底子的还在于项羽从心里深处现已不再想杀刘邦了。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真心来款待刘邦的宴会。由于范增的不死心,才制造了这样的严重气氛。经过上面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底子性的问题:榜首,刘邦面临的巨大危险,其职责在于刘邦,而不在于项羽,是刘邦对局势判断失误导致的。一是刘邦错就错在没有搞理解一个道理:枪杆子里出政权。你刘邦想做关中王,你有这个实力吗?二是刘邦在利益面前昏了头。其实,人生的最大危险是对利益的过度寻求。刘邦堕入危机的导火线就是他派兵守关激怒了项羽。他为什么派兵守关,就是想当关中王,是被关中的金钱和美人迷住了双眼。尽管他从表面上看是退出了咸阳,但咸阳的金钱和美人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心里。正由于如此,他也没和张良商议,就容易派兵守关,简直堕入灭顶之灾。所以说,人在利益面前,往往是灵敏的,是弱智的,又是充溢幸运的,总以为没有什么问题,逼上梁山。而结果是,这种幸运心理往往会换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第二,项羽十分理解当前形式,尽管他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并不是其时全国一切诸侯的对手,不满项羽的大有人在,不杀刘邦是为了显现他的气量,以便招引更多诸侯投靠强大实力。第三,项羽在心里深处就没有杀刘邦的计划,这是刘邦逃脱的底子原因。在背水一战之后,各路诸侯都很佩服项羽,都纷繁来投靠,项羽实际上现已成为各路诸侯的总盟主。消灭了秦朝最精锐的战略机动部队之后,以项羽为首的盟军下一步的作战方向是哪里呢?很显然,就是秦朝首都咸阳,只要拿下咸阳,才阐明秦朝被推翻。在这一点上,项羽和各路诸侯的主意应该是一起的。这是一种很天然的挑选。有的朋友讲,项羽背水一战西进,起点就是要和刘邦比一比,谁先入关,谁先拿下咸阳,那个时候,刘邦和项羽之间就是竞争对手了。由于楚怀王事前有约,先入关者为王。项羽入关的意图就是想做关中之王。其实并非如此,项羽其时现已是全国之盟主,他怎么看得上一个关中之王,他西进就是为了复仇、为了灭秦、为了显示自己功勋。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底子就没有把一个刘邦看在眼里,更没把刘邦看成自己的敌人。从必定意义上来说,他还以为刘邦是自己的人,由于他和刘邦都是叔叔项梁的手下,而且在一起一起战役过,协作十分愉快。现在自己代替叔叔项梁成为楚国的上将军,刘邦也天然是自己的手下,所以,他对刘邦既无防备之心,也无冲击之意,乃至还有较好的豪情根底。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项伯略微一讲情,项羽就抛弃杀刘邦的一个最重要的豪情根底。鸿门宴的风波尽管暂时停息了,项羽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关中老迈,面临强秦消亡之后的国家,西楚霸王会做出什么样的挑选呢?

第2个回答  2017-12-06

除非项羽可以看到未来,看到未来的自己被刘邦和韩信赶到乌江边上不得不自刎的样子,否则,项羽完全没有在鸿门宴上必须杀掉刘邦的理由。

项羽最主要的谋士范增先生屡次建议项羽灭了刘邦,但给出的理由也荒谬得狠,无非是刘邦身上有王气。王气这东西,谁信啊?

打仗,靠得还得是拳头,而不是什么子虚乌有的王气,如果身上真有所谓的王气,那项羽分封的各路诸侯,岂不是身上都有王气?岂不是项羽都应该在鸿门宴上解决?可惜啊,鸿门宴的时候,只有刘邦和当时还是项羽亲密战友的英布在,其他诸侯早就跑得远远的了。

那你说说,项羽该怎么办?摆个人数更多的鸿门宴,把各路诸侯都在宴会上剁掉?这似乎不是贵族出身的项羽应该做的事情呀。

而刘邦这边呢,之所以去赴鸿门宴,也已经猜度出来了,项羽不敢对自己下手,所以才从容赴宴。

刘邦之所以能够算出项羽不敢对自己下手,也是因为在咸阳的所作所为符合项羽的利益,只要刘邦心甘情愿地拱手让出关中,项羽就等于兵不血刃地绕开了「怀王之约」,还将再一次和刘邦成为盟友,对于项羽来说,这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啊,项羽能给英布封王,为什么不能和刘邦成为盟友呢?

如果我们是项羽,我们当时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是最理性的选择啊。

我们不能站在未来的时间刻度上去回望鸿门宴这段历史,毕竟当时的项羽,并不清楚自己未来将被一个知天命的老人给赶到四面楚歌的境地,当时的项羽还年轻,锐气正盛。单是拼年龄,刘邦也活不过项羽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