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栓塞性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如题所述

血栓(thrombi),是指在人体血管内形成的血块,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血管内形成血凝块的过程,血栓形成是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避免个体在遭遇创伤时过量的血液溢出。人体同时存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因素,防止血栓无限制扩大和异常的血栓形成,即抗凝系统。当血栓完成了止血后,体内还存在清除血栓的纤溶机制,纤溶激活物/纤溶抑制物调解体内的纤溶活性。这样,止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平衡,保证了人体内的血液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能够在血管内正常流动,既不形成血栓,也不出血,在创伤时形成血栓止血,止血后血栓又能够被清除。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冯翔 但如果上述机制失衡,血栓形成过多堵塞官腔则成为血栓性疾病,血管内所形成的血栓随着血液流动的方向飘落,当遇到直径小于血栓的血管时引起血管堵塞即栓塞(embolism)。由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关联的,故临床上将其一并称作血栓栓塞性疾病。该病是目前人类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血栓栓塞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的发病率为最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血管壁的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损害,促进了血栓形成。2.血小板的改变。老年人的血小板的聚集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比青年人更易于引起血栓形成。3.血液粘度升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的血液粘度也随之增加,易形成血栓。4.凝血功能的改变。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凝血功能的亢进,凝血因子增多,所以容易产生血栓。因此老年人是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重点。 血栓可以发生在心血管的任何部位,生理性血栓形成多发生在血管外,是对创伤的止血反应,是保护性机制;而病理性血栓形成多发生在血管内,造成组织缺血或者淤血,引起血管事件甚至血管性死亡。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和外周动脉栓塞。该病是系统性的,冠心病、脑梗塞、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都是这一疾病的发生在不同血管的表现,所以这一疾病的防治也应该是系统性的。 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1、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形成主要累及心血管、脑血管和外周动脉血管,这些部位的血栓形成多数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即血管内壁的损伤导致血栓形成,严重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和急性下肢缺血、坏死等。因此,动脉粥样血栓形成就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血栓形成与危险因素相关,除遗传、年龄和性别以外,很多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动脉粥样血栓形成往往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强度越大或者暴露的时间越长,血管病变和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就越高。动脉粥样血栓形成往往累及多个血管床,尤其存在糖尿病的情况下;一处血管病变或者事件意味着另一血管也可能已经或者即将出现类似问题;下肢血管病变很少直接导致死亡,但下肢血管病变是发生心肌梗死或者脑梗死的预测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动脉粥样血栓栓形成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急性动脉闭塞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以及急性下肢缺血、坏死或坏疽。非闭塞性疾病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慢性缺血性脑病和下肢间跛等。 2、静脉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并发症或者后果是肺栓塞,两者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VTE)。西方静脉血栓栓塞导致的死亡排在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位。除损伤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以外,静脉血栓形成多与血流缓慢和引流不畅有关,另外血液成份中致血栓因子,如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蛋白C抵抗对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大于动脉系统。静脉血栓栓塞多发生在外科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严重疾病、长期制动/卧床、存在先天性易栓症等基础之上。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受累局部血液回流不畅,发生淤血和水肿,甚至局部坏死;另外,深静脉系统的血栓可以顺血流栓塞到肺动脉导致肺栓塞,甚至导致死亡(致死性肺栓塞);在发生静脉血栓栓塞以后,许多患者仍然存在下肢浮肿和/或肢体营养障碍,称为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肺栓塞多发生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之上,尤其近端(腘静脉以上包括腘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死亡率可以高达30%,多数死亡发生在2小时以内,1小时内死亡11%,许多患者根本来不及挽救,因此,对于肺栓塞应该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开始。静脉血栓栓塞的预后不但取决于急性期的可靠诊断和有效治疗,长期治疗防止复发、防止发生血栓后综合征是提高远期生存率和改善远期预后非常重要的措施。 3、外周动脉栓塞 外周动脉栓塞是最常见于房颤、心梗、主动脉瘤等患者,常导致急性动脉缺血,如中风、肠梗死、下肢坏死等。 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肌钙蛋白、脑CT检查和血管影像学检查。现代无创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如血管彩超对诊断颈动脉斑块,下肢DVT敏感而准确,CTA、MRA可提供全身血管的影像,准确性与DSA相近。 对于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检测对于判断有无疾病和预后非常重要,危险因素评估也是治疗决策的依据,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史、家族早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史,血压、血脂、血糖及其控制情况,吸烟史等。在高危人群应通过健康体检及早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有效干预。 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临床医师应全面掌握三种方法,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使患者得到最大的获益。。 1、动脉血栓的防治 对于动脉血栓形成,实际上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外周血管闭塞是同一类疾病,具有相似的防治策略,使用的手段也大同小异。因此应整合和重组医疗资源,积极倡导成立血管血管疾病防治中心,让患者得到最优化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让医生、设备和药品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效率,提升防治水平。 通过防治高血压、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等措施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延缓或者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即便有了病变,也可以通过行为和药物干预避免斑块破裂,抗栓治疗预防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预防出现血管事件。对已经发生血管事件的患者是要通过积极干预防止再发生类似的血管事件,可终身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物,可以稳定斑块和防止再发生血管事件。 对于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脏器灌注不足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应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恢复官腔再通,预防血管事件的发生。 2、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 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应着重避免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如手术患者尽早离床活动,长时间飞行旅行注意定期活动下肢,大手术或者严重创伤患者术后使用抗血栓药物等。对于住院患者,应常规进行危险评估,根据危险分层情况,使用预先准备好的预防方案进行预防处理。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和器械两类。主要药物是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和华法林,器械方法包括间歇充气压力泵(IPC)和梯度压力弹力袜(GCS),两者可联合应用,具体适应症和用法请参见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的抗栓指南。 DVT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血栓延展和发生肺栓塞,防止血栓复发,防止发生血栓后综合征,抗凝治疗是主线。溶栓应仅限于那些巨大的髂股DVT,有继发于静脉闭塞肢体坏疽风险的患者。腔静脉滤器适用于下肢静脉近端血栓,抗凝治疗禁忌或有并发症;经充分抗凝反复发作肺栓塞;行肺动脉血栓切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手术和介入治疗仅限于可能发生静脉性坏疽,为了挽救肢体的情况。肺栓塞的预防同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治疗的主要目的迅速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挽救濒临死亡的患者,肺栓塞的溶栓治疗仅限于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及早开始和大剂量快速溶栓。 抗凝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基本治疗措施,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同时开始应用,国际标准化比值达到(INR)2.0-3.0之间连续两天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使用华法林。除积极治疗外,在出院后必须定期随访,在监测血液的情况下服用一段时间的华法林,以防血栓栓塞的复发。 3、动脉栓塞的防治 对已经发生的动脉栓塞,外科手术取栓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的效果都不肯定。 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是房颤,对房颤患者预防动脉栓塞的最重要办法是口服华法林,规范的抗凝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的风险68%,降低死亡23%,阿司匹林也有效,但效果明显不及华法林。 华法林和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是抗凝药物,其作用在于防止新血栓形成,对于已经存在的血栓,两类药物都没有直接的溶解作用,但机体自身具有很强的溶解和清除自身血栓的能力。越是新鲜或者新形成的血栓越容易脱落造成栓塞,抑制新的血栓形成也就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者房颤患者发生肺栓塞或者脑栓塞的可能性。 小结 血栓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血管的地方就可能发生血栓性疾病,他涉及全身各个系统,需要各专业医师联合协作;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介入和手术三大手段,从事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的医师应样样精通,为病人选择最有利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年人更健康,更长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2
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它的治疗关键是要看患病部位是浅静脉血栓,还是深静脉血栓。如果是浅静脉血栓,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局部用止痛药、溶栓、抗凝治疗,或者根据情况将局部血栓切除;而对于深静脉血栓,情况相对较严重,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治疗,甚至需要住院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抗凝、溶栓,必要情况下还需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防止深静脉血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脏,以免肺栓塞的形成。
第2个回答  2019-02-16
常见的血栓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性中风、周围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多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梗阻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脉动血栓形成常见于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肠系膜动脉和肢体动脉,早期血栓形成类型为血小板血栓,其次为纤维蛋白血栓。早发现,早治疗。
第3个回答  2021-01-29
血栓的形成原因一般包括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 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