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类嘌呤含量太高。事实是这样的吗?

如题所述

豆类嘌呤含量属于中高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干豆类(黄豆、黑豆、绿豆、红豆等)的嘌呤含量确实比较高,但因水溶性的嘌呤在加工过程中流失,当黄豆加工成豆腐、豆腐皮后,其嘌呤含量大幅下降。所以一般的豆制品嘌呤含量并不高。

扩展资料

如果将食物按照嘌呤含量分为不同等级,可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等是超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在150毫克/100克以上,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当完全避免这些食物。它们包括各种动物内脏(肝、肾、脑、脾等);部分水产品(沙丁鱼、凤尾鱼、小虾等);浓肉汤、浓鱼汤、海鲜火锅汤等。 

第二等是中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在75~150毫克/100克之间,患者应当严格限量,在急性发作期不能食用。包括各种畜肉(猪、牛、羊等);禽肉(鸡、鸭等);部分鱼类(鲈鱼、鲤鱼、鲫鱼等);甲壳类(牡蛎肉、贝肉、螃蟹等),还有干豆类(黄豆、黑豆、绿豆等)。需要说明的是,很少有人吃干豆子,都是用水煮甚至加水打浆后再吃。但如果把豆子用水泡过再排序,就会降到下一个等级。 

第三等是中低嘌呤含量的食物,嘌呤含量在30~75毫克/100克之间。包括深绿色嫩茎叶蔬菜(菠菜等绿叶菜、芦笋等嫩茎),花类蔬菜(白色菜花等),嫩豆类蔬菜(毛豆、嫩豌豆等),部分水产类(三文鱼、金枪鱼等)。 

第四等是低嘌呤含量食物,嘌呤含量在30毫克/100克以下,几乎无需顾忌其嘌呤含量。包括奶类(牛奶等),蛋类(鸡蛋等),浅色叶菜(大白菜等),根茎类蔬菜(土豆等),茄果类蔬菜(番茄等),瓜类蔬菜(冬瓜等),各种水果,各种粮食(大米等)。

参考资料:关于嘌呤的五大误区--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人民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4

不是.

虽然大豆的嘌呤含量略高于瘦肉和鱼类,但经过加工,制成豆腐、豆腐干过程中溶解了很大一部分嘌呤,因而豆腐、豆腐干等产品的嘌呤含量已大幅下降,其含量比肉类鱼类要低。

同时,打豆浆的时候加入大量水,豆浆中所含嘌呤已被稀释,每日喝一杯豆浆并不会引起嘌呤摄入量的明显增加。至于红豆、绿豆,原本嘌呤含量就偏低,每天吃的数量又很少,在煮粥或打豆浆时加一小把,不会对痛风病人产生不良影响。

多项相关流行病学报告证实,食用大豆制品和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发作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一项在中国中年男性中进行的研究发现,膳食中的蛋白质总摄入量与高尿酸血症之间有相关性,但其中动物性蛋白质尤其海鲜类食物会增加患高尿酸血症的危险,而豆制品则降低这种危险。各种含糖饮料和含糖食品也有促进痛风发生的潜在危险。

因此,血尿酸高的人可以适量吃豆制品,并用豆腐替代一部分鱼虾和肉类。量要控制,绝不能在吃鱼肉蛋之外再加豆制品。建议限制在每日30克大豆之内,换算成北豆腐不超过90克,或浓豆浆不超过1碗。如果没有吃豆腐,那么每天可以喝一杯豆浆,但千万不要在里面放糖。

扩展资料

豆类泛指所有能产生豆荚的豆科植物,同时,也常用来称呼豆科的蝶形花亚科中的作为食用和饲料用的豆类作物。 在成百上千种有用的豆科植物中,至今广为栽培的豆类作物不逾20种。

联合国大会第68届会议宣布2016年为国际豆类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被提名负责与各国政府、相关组织、非政府组织及所有其他相关利益相关方合作,推动国际豆类年的实施工作。2016国际豆类年旨在提高公众对于可持续粮食生产组成部分 — 豆类的营养价值的认识,以实现粮食安全和营养。

国际豆类年将为加强整条粮食链上下的联系创造独立无二的机会,以促进更好地利用豆类蛋白,提高全球的豆类产量,更好地利用作物轮作,并应对豆类贸易所面临的挑战。

国际豆类年的目标是:促进豆类在整个食物链中的价值和利用;提高人们对于豆类益处的认识,包括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和营养;促进豆类相关联的全球化生产;加强研究;提倡在作物轮作中更好的利用豆类;应对豆类贸易中面临的挑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豆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8-24

其实大豆当中富含嘌呤确实很多,但不证明多吃大豆就容易得痛风,一般情况下得痛风的人身体都不是非常健康,因为健康的人可以正常排出体内多余的尿酸,尿酸不在身体当中积聚的话,就不会得痛风,所以很多得痛风的人身体的情况都不是非常正常的,也就是说不容易排出身体内多余尿酸的人,经常吃富含嘌呤较多的食物的时候就容易患痛风,但如果一个人身体比较健康的话,那么即使吃再多的大豆也不会得痛风的,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大豆属于一种健康类型的食品,但不适合患痛风的人吃。除此之外想要预防或缓解痛风状态的话,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少吃其他含嘌呤较多的食物

生活当中除了大豆以外还有很多含嘌呤的食物,比如说火锅、海鲜、啤酒、浓汤等等,这些食物当中所含有的嘌呤也是非常多的,经常吃这些食物也非常容易让我们患上痛风,所以我建议大家尽量要少吃这些食物,如果非常想吃的话,那么偶尔吃一次也是可以的,但不要经常吃。

2、多喝水

经常喝水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排出身体当中多余的杂质,当然也包含尿酸这种物质,所以多喝水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预防痛风的,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应该每天保持喝8杯水的习惯,这8杯水大概是2000毫升左右,我建议大家尽量喝凉开水,因为凉开水所富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已经足够了。

3、保持合理的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加速心跳,促进血液循环,提升人体新陈代谢的频率,强化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功能,对于预防多种疾病都有着很好的效果,所以保持合理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预防痛风。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1
豆类对健康的好处实在太多,但很多痛风病人不敢吃豆类食品,无论是豆浆、豆腐还是红豆、绿豆,似乎痛风病人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就只能绕道而行。理由是嘌呤含量太高。事实是这样的吗? 虽然大豆的嘌呤含量略高于瘦肉和鱼类,但经过加工,制成豆腐、豆腐干过程中溶解了很大一部分嘌呤,因而豆腐、豆腐干等产品的嘌呤含量已大幅下降,其含量比肉类鱼类要低。同时,打豆浆的时候加入大量水,豆浆中所含嘌呤已被稀释,每日喝一杯豆浆并不会引起嘌呤摄入量的明显增加。至于红豆、绿豆,原本嘌呤含量就偏低,每天吃的数量又很少,在煮粥或打豆浆时加一小把,不会对痛风病人产生不良影响。 仔细想想就能明白,痛风病人发病前都是怎么吃的?无非是大鱼大肉、海鲜河鲜,加上啤酒、白酒,没听说谁是因为每天吃青菜、豆腐、粗粮、豆类而患上痛风的! 多项相关流行病学报告证实,食用大豆制品和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发作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一项在中国中年男性中进行的研究发现,膳食中的蛋白质总摄入量与高尿酸血症之间有相关性,但其中动物性蛋白质尤其海鲜类食物会增加患高尿酸血症的危险,而豆制品则降低这种危险。各种含糖饮料和含糖食品也有促进痛风发生的潜在危险。 因此,血尿酸高的人可以适量吃豆制品,并用豆腐替代一部分鱼虾和肉类。量要控制,绝不能在吃鱼肉蛋之外再加豆制品。建议限制在每日30克大豆之内,换算成北豆腐不超过90克,或浓豆浆不超过1碗。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1-02

豆类嘌呤含量属于中高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干豆类(黄豆、黑豆、绿豆、红豆等)的嘌呤含量确实比较高,但因水溶性的嘌呤在加工过程中流失,当黄豆加工成豆腐、豆腐皮后,其嘌呤含量大幅下降。所以一般的豆制品嘌呤含量并不高。

/iknow-pic.cdn.bcebos.com/4034970a304e251f0af2dad4aa86c9177f3e5390"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4034970a304e251f0af2dad4aa86c9177f3e539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034970a304e251f0af2dad4aa86c9177f3e5390"/>

扩展资料

如果将食物按照嘌呤含量分为不同等级,可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等是超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在150毫克/100克以上,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当完全避免这些食物。它们包括各种动物内脏(肝、肾、脑、脾等);部分水产品(沙丁鱼、凤尾鱼、小虾等);浓肉汤、浓鱼汤、海鲜火锅汤等。 

第二等是中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在75~150毫克/100克之间,患者应当严格限量,在急性发作期不能食用。包括各种畜肉(猪、牛、羊等);禽肉(鸡、鸭等);部分鱼类(鲈鱼、鲤鱼、鲫鱼等);甲壳类(牡蛎肉、贝肉、螃蟹等),还有干豆类(黄豆、黑豆、绿豆等)。需要说明的是,很少有人吃干豆子,都是用水煮甚至加水打浆后再吃。但如果把豆子用水泡过再排序,就会降到下一个等级。 

第三等是中低嘌呤含量的食物,嘌呤含量在30~75毫克/100克之间。包括深绿色嫩茎叶蔬菜(菠菜等绿叶菜、芦笋等嫩茎),花类蔬菜(白色菜花等),嫩豆类蔬菜(毛豆、嫩豌豆等),部分水产类(三文鱼、金枪鱼等)。 

第四等是低嘌呤含量食物,嘌呤含量在30毫克/100克以下,几乎无需顾忌其嘌呤含量。包括奶类(牛奶等),蛋类(鸡蛋等),浅色叶菜(大白菜等),根茎类蔬菜(土豆等),茄果类蔬菜(番茄等),瓜类蔬菜(冬瓜等),各种水果,各种粮食(大米等)。

参考资料:/health.people.com.cn/n1/2016/0920/c21471-28726298.html"target="_blank"title="只支持选中一个链接时生效">关于嘌呤的五大误区--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