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坚持北伐是否正确?

出师六次消耗了国力民众苦不堪言,这样大的代价是否值得?

改:其实孔明没有6次北伐, 只有5次, 而其中一次是向北出兵抵挡魏的入侵. 即是只有4次北伐而已. 其中第1,3次应该,第2,4次不应该。
东汉的10多个州中只占一个, 魏占了大部分, 即使北方长期战乱, 其人口(军力,国力)也一定远多於蜀. 而且当时蜀人的体格比不上北人. 长远来说人从各地来的人才会死去,人才会慢慢不如北方多.孔明认为长远下去蜀一定会亡, 所以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取得关中和陇右. 孔明的八卦阵其实很厉害, 据说隋朝很多名将都有学习, 李卫公问对(武经7书之一)中对此阵的评价相当高,李靖言他的六花阵就是改自八卦阵的. 也听说八卦阵很复习, 威力很视乎主将的反应速度. 孔明是了解, 蜀中唯一可以用比魏军少, 且缺少骑兵的情况下, 依然可以打败魏军的人就只有他. 司马懿是聪明人, 他在平孟达及平辽东时都表现出相当高的军事才能, 他一看孔明的布阵, 就知自己即使有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也打不过孔明, 所以选择拒守. 两军一度正面交战而是蜀军斩魏军3000, 但蜀军最後还是粮尽退兵.
第1次北伐时,魏自刘备死後已不把蜀国放在眼内, 可以出其不意地进攻,但用人不当而失败. 魏军自第一次北伐後已经加强兵力, 且很容易估出蜀军的进军路线加强防守. 这情况下要打的就要有心理准备会进入长期战, 攻一座坚城要花一年是常有的事. 韩信当年围攻废丘的章邯就用了一年. 但孔明第2次北伐竟然打1个月就粮尽退兵, 那根本是不理智的.第3次北伐是因李严运粮出问题而退兵,看似本身粮食足够的。没有人可以预见到拥有压倒性兵力优势的司马懿会拒绝决战。如果战争的时间延长数年,魏国可能会因司马懿拒战而换主帅,魏军如果愿意跟蜀军大决战,孔明打胜的机会很大。最後一次(第4次)不应该北伐,孔明看似很急於跟司马决战,但他应该预计到司马会拒绝交战才对。

自第3次北伐後,北方明显没有可乘的空隙,那不如大量积蓄粮食, 鼓励生育, 加强防备, 可以的话把四川的山蛮和云南贵州的蛮族也汉化(唐朝川中还有很多山蛮), 东吴有很多人口和士兵就是来自汉化山越的。从南丝路多跟中亚地方通商,增加国力. 然後等待北方出现异变时才再出兵. 历朝中因为政治腐败而令军事腐败的例子相当多, 其实至晋灭吴时, 整个北方官场已经是一团糟, 反观蜀国自孔明为相後政风却相当好. 蜀国当初如果不是不断北伐(姜维9次北伐)而令国力衰竭, 蜀国有天险, 荆州又是盟友, 要灭蜀其实很难.
有人认为蜀国国小,如无北伐大旗,大家可能会想投降北方,但若一个小国的政风良好,国力充足,而大国的政风黑暗,照理这小国的大臣应该不会想投降。至於蜀国内部不同地域的派系分歧,孔明以公平的法治治国(eg 斩马谡),应该已经足够,以北伐来化解分歧,恐怕不是很重要的理由,北伐累次失败,反而会容易造成内部的意见出现分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6
一共5次,除了自卫那次,其余四次纯属作。
第2个回答  2013-01-26
值得,正像出师表里说的伐贼亡不伐亦亡。不如伐之,是以攻为守。况且蜀国国小民贫,如果没有北伐兴汉这支大旗,蜀国在刘备死后早就上下解体了。
第3个回答  2013-01-27
北伐消耗蜀国本身的同时,也在消耗魏国国力,让其不能南进。算是一种积极的防守。
第4个回答  2013-01-26
实际只有两次出师哦,第一次要不是马谡的话早成功了,后面若不是李严o(︶︿︶)o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