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阅读教学有哪些好的方法和策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1-08
(一)更新传统观念,营造阅读环境
21世纪是一个阅读的世纪,生活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纷繁的社会中,就要不断地获取知识,阅读——便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从各地开展的课外阅读实践的情况来看,课外阅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形成“智力”背景上,还表现在个体身心发展,提高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广大的师长朋友必须屏弃头脑中对课外阅读的偏见,更新传统观念,和孩子们一起融入到阅读的海洋中去,尽享阅读乐趣。
关于课外阅读,总是要提到指导的问题,说起怎样指导孩子的阅读,就会让人想起那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厌其烦的方法和技巧。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普遍不浓,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缺少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为营造“阅读”环境,在全美发起了“挑战阅读”运动,可见环境的重要性。创设阅读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以讲入趣
小学生最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从新生一开学,只要有空闲,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围坐在一起,给他们讲《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用形象生动的话语把他们带入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井水冬暖夏凉,麻雀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当学生迫切想知道原因时,教师再“趁热打铁”,给他们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
2、 以境入趣
图书馆和阅览室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阵地,它们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辐射,教师在平时可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去,特别是一些较大型的新华书店,教师可利用自习课或周末组织学生参观,任他们随意翻看,让他们感受课外书的吸引力,从一些专心致志的书迷上得到感染,感受那浓浓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
另外,教师还可在班级中建立读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带进班级,写上名字,编上书号,暂时“租”给班级,当然,你也可以向“班级图书馆”借阅自己喜欢的书,这样一来,学生既帮助了别人,又使自己受益,可谓一举两得,读书的兴趣也会日益浓厚。
(二)开展各类活动,保持阅读兴趣
1、开展社团活动
当学生间形成一股阅读之风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如“读书会”、“阅读组”、“文学社”等学生社团活动,并根据需要将他们的文学作品或读书笔记等在学校橱窗展出,或印刷成各种刊物,展示他们的风采,使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一定的肯定,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2、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后,为了稳定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得学生阅读后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这类竞赛活动需要学生充分运用课外知识来完成,在活动中,由于活动需要,会不断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阅读量大大增大,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 注重方法,提高效率
现代儿童心理学表明,处于6——13岁左右的孩子注意的品质相对较差,具体表现为注意的对象不明确,注意的时间较短等,因此,把学生已经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授鱼的同时并授予“渔”——教给学生方法。
1、教会读书方法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知识铺天盖地而来,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篇目详加研究。因此,学会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灵活采用精读与略读两种方法,将很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读书先看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粗略的浏览中获得大致印象,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资料,再进行阅读,省时、高效。
(2)、读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仅靠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边看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
(3)、读与摘相结合
很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不少,但知识水平与写作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原因之一就在于读书的时候动口动眼不动手,没有做摘抄,很多内涵丰富的课外读物就象过往云烟,收效甚微。为此,教师可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将精彩、优美的句子或片段摘抄下来,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摘抄的良好习惯,也可以写些读书笔记、心得、随感等。
(四)致力图书市场,实现“阅读社会”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不少出版社纷纷编撰、出版各种学生课外阅读丛书。如中国少年出版社的《名人名著改变世界“人之初”导读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的《语文精读系列》、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教育部指定必背古诗文导读丛书》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读物使图书市场呈现出“群雄逐鹿”之势。尽管如此,我们的图书市场仍不能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的需要,他们依旧埋怨声声。很多小学生直接告诉笔者,“不是我不喜欢阅读,而是我们学校图书馆藏书实在太少了,而且内容陈旧,我们不感兴趣。”笔者为此走访了一些学校,发现了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市级以上实验小学的图书馆人均书源6册,中心小学人均书源4册,而一些村小人均拥有量还不到五册!除了量少,书的种类也不够丰富,适合学生阅读的不多,多半是积灰泛黄的文学读本,新书、好书更是少之又少。
图书馆是学校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是知识的源泉,财富的宝库,笔者认为,即使学校经费再紧张,也不能穷了图书馆,一些新书、好书,该买的一定要买回来。另外,学校也可与周边的兄弟学校开展图书互借活动,定期交换图书,以保证图书永远保持流通,内容新颖,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个人以读书为乐事,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最终让全社会人人读书,逐步形成“阅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