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的区别在哪?为何始终只灭佛,不灭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2-02

佛教与道教的根本区别,从大体上来看只有一点,那就是佛教主张修来世,佛教相信三世因果报。

而道教主张修现世,也就是说教导大家把现在这一世为人修炼好,也有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意思。

很多人听到的只灭佛不灭道的根本原因,我觉得可能是大家接触佛教比较多,接触的多了自然就会有一些负面的消息,当然这些负面的消息一般情况下都是人传出来的,这就好像某个在风口浪尖的事情上一样,即使这件事情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有一小部分人持反对的意见。

其实细心研究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明白,这两个教派虽然有一些区别,但大体上的共同之处还是有的,比如说以下两点:

1、都是导人向善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是导人向善的教派,这一点其实是毋庸置疑的,佛教的三世因果报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尽量做一些善事,正所谓不修今生修来世,即使我们这一辈子遭受着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也是上一辈子所做的坏事所导致的。而道教也有类似的理论存在。

2、都相信人类不会真正的死亡

还有一点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在某种程度上相信人类不会真正的死亡,佛教的三世因果报,我们就不用多说了,道教也相信人在死亡之后灵魂依然存在,并且道教还有修仙的一种说法。

其实我觉得只要是导人向善的教派,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无论是西方的天主教还是印度的佛教,也或者说是我们本土的道教,都存在导人向善这个特性,并且一些虔诚的信徒正因为这些信仰而做了很多的好事,所以这才是这些信仰真正存在的意义,虽然有些理论我们不能理解,也或者用科学的方式无法证实,不过这并不妨碍这种导人向善的思想传播。

第2个回答  2021-03-02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槃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道教是我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地方,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认为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修"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显示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放弃对现实的追求,注重的是来世.

第3个回答  2021-02-06

自从佛教传到我国之后他曾大起,也曾大落过鼎盛的时候 , 甚至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的景象,但是大落之时遭到人们火烧少林寺。那么道教与佛教一样同属于宗教一类,为何一个被灭而一个却被留呢?妖魔鬼怪也几乎出自道教,通读全篇,吴承恩对道教的不喜欢跃然纸上。但是与道教相反的,唐僧等人为代表的佛教,吴承恩却是极力张扬讴歌其为拯救天下众生,不畏艰险,西天取经的精神吴承恩之所以如此构造全文的框架,与明朝不稳定的社会相关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众说纷纭

首先,佛教于道教而言,一个是外来系,一个是本土系佛教是从其他地方传到我们中国来的,而道教则是在咱们国家发源而已的相当于自家人一样,在这个本质上,那么人们灭佛而留道是有他们的道理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由张陵也叫张道陵正式创立于东汉未年。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众说纷纭,有说是在东汉明帝永平10年佛教盛行与历代的统治者有关,南朝梁武帝萧衍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武则天朱元璋顺治等等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

其实二者所崇尚所主张的不同,佛教他主张的是无父无母六根清静而道教则不同他所主张的则是家庭和责任。相比之下,道教更贴合我们的实际,我国是文明古国,向来主张上慈下孝向来主张要有责任感、有使命感。而佛教则不一样。所以在这一方面上们肯定更倾向于道教。道教和佛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

第4个回答  2021-01-30

在汉民族的宗教生活中,释教与道教分别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二教以完善的交易系统、丰富的神灵体系收获了众多信徒,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常言道文人相轻,宗教之间亦是如此。由于在教义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不同,释道这两大宗教之间总是会产生分歧和论争。那么,这两大宗教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呢?

首先,释与道的起源不同。道教是我国的原住宗教,早在东汉时就已经出现。它以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为基础,以道家学说为理论支柱,通过糅合鬼神祭祀、神话传说、方技巫术等民间信仰发展而来。其尊老子为神明,将老子的著作作为经典传颂。

而释教则是外来宗教,其传世人释迦牟尼比孔子的生活年代还要靠前,所以其比道教出现得早,后者在东汉时期才建立起教派,而这时,释教也恰从中亚各地区传入中国。

虽然是外来宗教,但是释教的适应能力极强,为了发展壮大自己,它不断地吸收当时的流行思想,并且对自己进行本土化改造。传入之初,它就曾吸收了神仙方士的宗教迷信思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它又和玄学扯上了关系,再后来,它衍生出了不同的宗派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宗教需求。终于,释教从外教变成了深受统治者重视的三教之一,而除了它之外,其余的两教全部都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极善于用宗教为自己的统治加上一层厚厚的保护膜,用宗教作为麻痹民众、笼络人心的工具,所以虽然释道来源不同,但都同样深受重用,有名望的道人、大师深受礼遇。当然,这二教在发展之初都曾受到过打压,不过随着它们的发展壮大,上层社会也只有顺势而用之了。

其次,释与道的修行目的不同。

道教将“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徒众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求得正道,羽化飞升。

成仙后就可以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这是其对人生的极致追求,是俗世享乐祈愿的一种变形。仙们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远离红尘,不受世俗拘束。在教化民众、救苦救难这些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释教认为人世皆苦,只有超脱生死、不入轮回才能够获得解脱,所以他们的修行也是为了求得正果。从修行结果来看,释与道之所以修行似乎都是因为想要从自身走向它们心中的本源,从而获得超脱。但细究之下还是有差别的。以上已经说过,道教注重个人的自在,而释教则更多地心系世人、关心尘世的疾苦。菩萨们有的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有的则甘愿倒退果位,继续在世间度人,他们的愿力全部都与民众有关。相比较道教徒们的清心,释教徒们最大的特征就是慈悲心。慈悲,则以世为怀,兼济天下。

最后,释与道在世界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道教其实有一个很朴素的观点,那就是看待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要从最本真的角度出发。

所以这才没有那么复杂的、兼济天下的修炼目的。也不会有各种神灵们的复杂排位。道教的神明们虽然谱系杂乱,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等级落差,不像释教那样有着严格的等级分类。从道的角度来看,释教的大爱也是一种执着,是没有看透的表现。

而在释教眼里,道教神明虽然修炼成了仙身,拥有了极长的寿命,但仍在轮回之内,仍然要受苦,是一种不完全的超脱。

由此可见,这两教之间都对对方的修行表示怀疑,无法在本源问题上获得意见上的统一。

宗教是一种玄妙的东西,只对信奉它的人起作用,于旁人而言只是隔岸观花,始终难以领会其中的妙处。

更多的时候,无论是修道还是参禅,更多地都是对自己的内心起作用,修行即是修心。只不过在道教,修心是为了开发身体里的无限潜能,在释教,修心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真谛、获得超脱。根据直观的印象来看,释道二教最有诸多不同,但其在修行中都要求清心寡欲,这种要求和坚守无疑是浮华的花花世界里的一股清流。

倘若人人都能够严于律己,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种向上的面貌,我们的下一代或许无需宗教便能够拥有崇高的信仰。

第5个回答  2021-01-27

道教乃是本土宗教,在中原王朝刚刚形成雏形之时,道教便早已存在。历代统治者对道教一般都持着尊重的态度,当然也不缺乏个例对道教的贬低,例如吴承恩在《西游记》之中对道教的描述。

在吴老爷子笔下,凡是传承道教之人都是负面形象,妖魔鬼怪也几乎出自道教,通读全篇,吴承恩对道教的不喜欢跃然纸上。但是与道教相反的,唐僧等人为代表的佛教,吴承恩却是极力张扬,讴歌其为拯救天下众生,不畏艰险,西天取经的精神。吴承恩之所以如此构造全文的框架,与明朝不稳定的社会相关。佛家旨在普度众生,当时黎明百姓深受水火之中,佛教正好与吴承恩的思想不谋而合。

只是赞扬佛教而贬低道教,只是吴承恩个人的思想。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开始在我国蓬勃生长,无数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但破落寺庙也是比比皆是,并未如道教一般在我国一帆风顺,始终享受香火的祭祀。

佛教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杜牧笔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佛教在我国从上流跌入末流的坎坷命运。

三武一宗灭佛,乃北周武帝、魏太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对佛教的大肆屠杀,其中原因无非是道教与佛教之间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经济的纠葛。但在后世看来,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其中思想早已渗透到民间,即使是毁坏寺庙以及文化典籍,百姓之中的思想无法抹去。而且对于佛教的消灭无法做到彻底,只要统治者在政治上稍有松懈,佛教便会有喘息机会,继续以另一种方式蓬勃发展。

佛教思想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虽然在东汉已经传入中国,但是相比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的久远,佛教无法融入其中。而且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皆是中原王朝的本土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使其相辅相成,其中所秉持的思想自强不息和无为而治更是不谋而合。

所以说,儒家和道家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文化隔膜,但是后来传入的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却蓬勃发展,严重影响了道教和儒家的地位。同时儒家思想作为帝王专制统治的工具,讲究的乃是君权,父权,强调的是阶级制度,但是佛教思想却是众生平等,这与帝王的心思背道而驰。

佛教教徒可以帮助统治者麻痹人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统治者若是想要宣扬佛法,便必须为其建立寺庙,为佛像镀金身。但其实,这便是帝王为感谢宗教统治百姓所支付的报酬。国家有了帝王的带头作用,王公贵族自然会参与其中。由此,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而初始之时,佛教布施所得的财产,乃是佛教集体所有。但后期佛教经济来源,又增添了王公贵族施舍的一部分,使得寺院财产不断私有化,富有僧人相继出现,构成了封建阶级的一部分,严重剥削了老百姓。

中国乃是农耕社会,土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寺院地主却通过施舍与掠夺大肆占有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土地政策的办法。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在社会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之际,普通民间百姓为寻找心灵寄托,将名下的土地捐给寺庙,以求得一个安身之所,使得寺院所占有的土地面积增多。

佛教除了占有土地之外,还拥有大量依附的人口,这与寺庙可以免于赋税有关。而入佛教之人,可以免于面对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形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此一来,国家失去了税收,国库无法充盈,自然加剧了社会动荡。

所以归根结底,统治者之所以灭佛不灭道,是因为佛教的思想,以及佛教在土地、税收等的占有方面侵害了统治者的利益。但是由于道教并没有堪比佛教的繁荣期,所以本身没有机会积累如此多的财富,而且道教与中原王朝是同根而生,与中原王朝所遵循的政策也是相符合,并不会动荡帝王的统治。

封建王朝是专制统治,并不是讲究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佛教迎合了百姓的利益,但是帝王却有一票否决权。百姓尽管拥护佛教,但只要佛教侵犯到帝王的利益,那么便不能在社会上继续存在,因此灭佛不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