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的区别在哪?为何始终只灭佛,不灭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3-04


道教和佛教的区别在哪?

小编带大家看看两者恶区别。佛是觉者,求佛不是说变成神通广大的神仙,而是成为从这个世界中觉醒的人,认识到这个物质世界的本质,看透物质世界的规律,洞悉生命的意义和秘密。

道是规律,学道炼丹,和科学家的追求有某种近似,都是是想掌握这个世界的规律,不同的是目的,道家掌握规律并不是为了形成生产力(不过科学家最初应该也不是想形成生产力)目的是突破或者适应这个规律,不被这个世界的规则所束缚,也就是逍遥。

至于为何始终只灭佛,不灭道?

这就很简单了。佛教自从在中国兴盛起来之后,政府也会给他们一些特权,比如不向他们收税,而人们还会不停地给它捐献香火钱,佛教寺院是会进行土地兼并和大肆敛财的,而到了最后,它会变得非常富有,但是与此同时,它又不具备保卫自己的能力,所以财富只会给他们招致灾难。

唐睿宗说过:天下之财,佛占七八。在历史上周武帝之所以灭佛,就是为了充实国库,有一位和尚问他不怕因此受到上天的惩罚吗?周武帝回答:只有国家繁盛,百姓富足,我宁肯一人接受那惩罚。

先比之下,道教就没有这些问题了,道家真正走向形势是在元明两代,尤其是明朝的皇帝特别信奉道教。但是整体而言,道教并没有佛教那么长的繁荣期,他们也没有积累那么多的财富。由于出身本土,它和中国文化也并不违背,他们追求的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有时候他们还会主张济世救人。佛教是普度众生,道教是清静无为,一个喜欢“传教”,一个并不喜欢。两者所能形成的规模也是差别很大的。

第2个回答  2021-03-04
道教和佛教的区别在哪?为何始终只灭佛,不灭道?

关于灭佛,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也被后人称之为“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三武指的是:一、北魏拓跋焘统一了北方以后,曾下令砸坏佛塔、毁坏佛像、烧掉佛经、杀掉僧尼。第二,北周的武帝宇文邕统一北方后,居然实行佛道同灭。第三,唐武帝李炎崇尚道教,而灭掉佛教。唐朝的国教为道教。四,其中一宗灭佛指的就是五代第一名君柴荣灭佛事件。

元朝时,因为全真教的教主丘处机曾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为天下大掌教。此时的道教可以说压的佛教喘不过气来。俗话说,有压迫就有反抗。因为政治因素,佛教始终被道教压着一头,但佛教并没有放弃反抗。一场佛道之间的大论战不可避免。到了元宪宗时期,佛道之争达到了白热化。

佛道两教在统治者默许下,在全真教总坛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论战。这次论战的确不同凡响。佛教派出了十六位修行极高的高僧,道家也毫不逊色,派出16位修道极高的老道。没想到的是,一番激烈的论战下来,作为东道主的道家被辩驳的理屈词穷,节节退败。最终,道教大败。而失败就要承担失败的惩罚。

道士

史书曾记载:元宪宗八年,在全真教总坛举行僧道大辩论,全真教彻底失败。宪宗皇帝下诏令让其归还侵占的寺院200余处,又命令道士全部落发,并把那本瞎编的《老子化胡经》及其雕版彻底焚毁。

道教失败了,也是憋着一肚子气,时刻等着反扑。终于,在元世祖十八年佛道之间再次举行了大论战。不幸的是,这次全真道又是大败。失败就要受到惩罚。朝廷命令除《道德经》以外的其他道经全部焚毁。

北周武宗宇文邕是一次佛道同灭,而元朝的这两次佛道大辩论,让道教遭到重创,元气大伤。

第3个回答  2021-01-30

仙,山人也。佛,弗人也。这种拆字虽不是很严谨,但很好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仙与佛,不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宗教神明,还代表着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世界观。

仙,一般而言是道教神明的总称,他们是经过修炼,从人道成功求索到天道的人物。对于道教而言,道是绕不开的话题,是一切的起点和应该有的终点,对于道的求索是天然的、是自我完善的手段。山人,早期意味着在山里隐居修身的人,这也就是说,成仙的过程其实就是脱俗的过程,通过炼丹服药等手段使得自己和自然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修身又修心,从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此带来肉体上的质变。仙就是进化成功的人,他们有常人不能及的超凡脱俗的能力和长久不灭的寿命。在道教中,仙是合乎道的,也就是与自然规律和谐统一。

佛,在大小乘佛教中有不同的理解,前者一般用佛来称呼释迦牟尼,后者还将其他修行圆满的人也称作佛。

虽然弗人这种拆字的结果并不合理,但是佛的内在含义中还真的有非人的意思,不过,这并不是说成佛是背离人道。按照释尊自己的说法就是,他什么都不是,只是觉悟了而已。什么都不是,自然就不是人了。早期的印度佛教中,佛具有仙那样的神通,后来的时候其形象不断被拔高、被神化,以至于最后上升到真理本身的高度,另普通人难以企及。

在佛道二教中,对彼教的神明都存有自己的看法。在道教看来,仙即逍遥,不为外物所累,不为俗世所拘,其举手投足都在天意的驱使之下,其所思所想即是天理,因其由人的肉身飞升而成,故是永恒的。而佛却是不完满的,因为其肉身已经湮灭,属于没有实体的仙的范畴。而在佛教心中,仙才未曾真正摆脱轮回之苦。佛是寂灭的,永不入轮回,这是其与凡人的境界区别。仙虽然寿命极长,日子过得极其自在,拥有超越凡人之上的幸福感,但其仍在六道之中,只不过与凡人不同界而已。即使仙人可与天地同寿,但天地有生也有灭,仙还是无可避免地走向轮回,遭受无常之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佛不需要去承受的,不仅如此,菩萨等佛教神明也不需要,所以他们认为佛的境界优于仙。

谈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二教之间的区别。

佛与道在理论上其实有共同之处,毕竟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拥有过较多的摩擦,所以磨合是必须的。佛家的禅宗和道家的内丹都承认一元,赤子之心其实也就是明心见性。而且虽说神鬼之说在二教的理论层面从不占重要地位,但事实上这确实二教历史发展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基石。道教一开始就秉持着神鬼信仰,而佛教本来是无神论者,后来法事在其日常中也占了非常大的比重。道教认知中,道是本体,而佛教则没有实在的本体,主张万法缘起于性空。修道虽然最终追求的是精神的升华,但同样注重肉体的康健和长生,而佛教对于肉体就看得很淡,在其眼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肉体的湮灭反而是解脱、有助于圆满。在到达理想境界的途中,二教都会打坐。在道教这里,打坐是为了养生,这一点要高于身心。而佛教则不然,他们的入定是为了更好地进入一种空灵境界的手段,是觉悟的手段之一。

有的人认为,说来说去,二者都只是戒除欲望的人而已,佛觉悟,仙对身体状况有着极致的追求,二者之间其实殊途同归。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真正思想清透的“悟了”的人心里,仙也好,佛也好,神通也好,极乐也好,无论这些是真是假、是虚是实,重要的是对此保持一颗平常心。世间万物都超脱不过“存在”,既然这些存在都摆在这里,懂与不懂、信与不信又有什么本质的影响呢?按照思想境界来说,一人能不能仙与佛,就是看其能不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如果以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那么宇宙和人生不就尽在掌握之中了吗?当下虽然完美而不可超越,但并非人人都能摆脱与生俱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行为惯性。所谓功德圆满或得道就是通过一种修行,来帮助我们获得这种解脱,达到人生的大和谐。

所以,仙与佛都只是人生的一种平常境界而已,区别仅在于在通往这个境界的途中我们选择的的是哪一条路。

第4个回答  2021-02-20

佛教自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开始,命运就一直起伏不定,在那段历史上,它有过“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鼎盛时期,也有过“三武一宗灭佛”的四次致命打击,佛教一度从主流退居末流,从主宰的地位堕落到三教合流中的一部分。即使到了民国,冯玉祥这个基督将军还在华北一带搞过灭佛运动,他放火烧少林寺,导致大量珍贵的典籍和建筑都灰飞烟灭。

但是,奇怪的是,同样身为宗教的道教在历史上却从来都没有过这种的情况发生,我们似乎很少听过有人“灭道”,虽然在《西游记》里,吴承恩是极力贬低道教的那一方,《西游记》里的道士几乎就没有正面的,吴承恩对道教极尽调侃嘲讽之能事。

是什么导致了佛教和道教的这种差别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相比道教这个本土宗教,佛教这个外来宗教其实并不能和古代的中国社会完全相容,或者说,它和整个儒家文化有着很多相悖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佛教主张放下家庭,亲人,而儒家则非常注重伦理和家庭。佛教主张无父无母,六根清净,斩断情丝,当然也会主张抛弃社会责任,这怎么行呢?用孟子的话说,这不就是无父无君吗?

其次,佛教自从在中国兴盛起来之后,政府也会给他们一些特权,比如不向他们收税,而人们还会不停地给它捐献香火钱,佛教寺院是会进行土地兼并和大肆敛财的,而到了最后,它会变得非常富有,但是与此同时,它又不具备保卫自己的能力,所以财富只会给他们招致灾难。

唐睿宗说过:天下之财,佛占七八。在历史上周武帝之所以灭佛,就是为了充实国库,有一位和尚问他不怕因此受到上天的惩罚吗?周武帝回答:只有国家繁盛,百姓富足,我宁肯一人接受那惩罚。

先比之下,道教就没有这些问题了,道家真正走向形势是在元明两代,尤其是明朝的皇帝特别信奉道教。但是整体而言,道教并没有佛教那么长的繁荣期,他们也没有积累那么多的财富。由于出身本土,它和中国文化也并不违背,他们追求的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有时候他们还会主张济世救人。佛教是普度众生,道教是清净无为,一个喜欢“传教”,一个并不喜欢。两者所能形成的规模也是差别很大的。

第5个回答  2021-09-03

对于道教和佛教的区别,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解释:道教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问题;佛教解决个人内心的问题,对于双方的差距,也导致了在千年时间的发展中各自怒通的境遇,观看历史时不时有皇帝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下旨从朝廷层面消灭佛教思想,但是同样是教派道教为什么就没有被下旨?


先看佛教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深入人心,但是深入人心就会使人们对于佛教的信仰得到提升,人们都会开始听从佛教的安排,如此看来当时朝廷就会受到严重地位不保的威胁,人们都听佛的,谁还听皇帝的?我国有句古话叫得人心者得天下,佛教从古印度那边传过来后,发展的那叫一个迅速,不避免的和当时本地教派思想的碰撞,原先在西汉开始,大一统王朝就开始使用儒学来治理天下,当时的情况可证明这个选择的非确,而佛教传入后双方的便有了思想冲突,古印度时期当地佛教的影响力并不大,只有芝麻大点的影响力甚至更小,重所周知印度的教派是十分多的,别说古印度了就当今印度来说教派的数量都数不过来,此事皇帝的态度十分关键,一旦皇帝对哪一个教派感到不满,仅仅是一个圣旨就完全可以灭了教派。


但是道教和佛教大不相同,对于道教大多数的刻板印象都是很神秘闲云野鹤、缥缈成仙,比如我们影视常看到的姜子牙,仙子,对于知识过于缺乏的古人来说道教的神秘感,出世之感让人为之感叹,所以道教不会与其他思想发生冲突,也就不会引起皇帝的高度重视了,最后一个最为主要的观点佛教的发展会占用国家大量的资源,影响朝廷赋税,对于朝廷来说赋税是财富的根基,朝廷的官兵,官僚系统以及皇室的开支,只能通过赋税来获得,赋税从那来?当然是老百姓,想想老百姓的资源赋税都用来发展佛教了谁还有那个闲钱给你朝廷?所以皇帝对佛教的铲除也是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