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吃几餐?

如题所述

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

秦汉以前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

扩展资料:

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在原始时期并无“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饿的时候就食,饱的时候就不吃。“定时吃饭”是人们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最晚在上古商代时已经形成了“定时吃饭”的习俗。

先秦时期,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即所谓的“两餐制”。这两顿饭可以看成是“早饭”和“晚饭”,但古人不这么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叫“朝食”,称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顿饭即最后一顿饭叫“哺食”,称为“飧”。

在“两餐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现代人说早上要吃好,古人则认为早餐不仅要吃好,更要吃饱。朝食质量也是最好的,饭都是现做的熟食,古人之所以称朝食为“饔”就是这个原因。而第二顿饭“哺食”则大多比较简单,往往吃朝食剩下的食物,故称“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日三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阳在顶空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称为“食时”,相当于现在上午九点左右。《左传》鞌之战,齐侯说“余姑剪灭此朝食”,意思就是小看晋军不禁一打,天亮后交战,消灭了晋军还耽误不了“朝食”。
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飧”,一般是申时,即下午四点左右,宋玉《神女赋》“哺夕之后,精神恍惚”。
所以你看《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宰予昼寝,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昼寝就是白天睡觉,参照古代朝食哺食的时间,早上九点吃了饭,睡个午觉,下午四点又吃饭,然后就休息,一天什么事都没干,所以孔子要大发雷霆了。
后来由于农业技术和文化娱乐的发展,古人睡得晚了起得早了,白天活动时间长,以前两顿饭的钟点耽误工作,又不够补充能量,慢慢演变为一日三餐的习惯,而且午饭后小睡一下恢复精神,但是即便现在,在某些偏远山区和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存一日两餐的习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6

是指过去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名人。如:孔子,老子,李时珍,李白,杜甫,宋徽宗,李清照。

第3个回答  2013-02-19
我们春节(寒假)期间就是一日两餐,大家说很舒服,节约时间,学习效率好,个别人断食,很自觉练功子午寅卯!仅供餐考。个人意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6-02
中国的三餐习惯,从庄子的“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语句中,可以证实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中国人已有一日三餐的习惯,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有诗曰:“疾行逾白步,健饭每三餐。”也可以说明,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的习惯,非常普通.
由此可知;古人富有的是一日三餐, 贫者就基本是两餐了.